[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双向恒流源模块有效
| 申请号: | 201511008871.9 | 申请日: | 2015-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80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9 |
| 发明(设计)人: | 汝玉星;吴戈;单江东;高博;田小建;刘大恺;梁雪;马春阳;张大朋;安明;李尚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5F1/46 | 分类号: | G05F1/46 |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王恩远 |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本发明的一种双向恒流源电路属于电子技术的技术领域,其结构有电流设置电路(1)、输出控制电路(5)、末级输出电路(6)和第一反馈电路(7);其特征在于,结构还有减法器电路(2)、PID电路(3)、限流设置电路(4)、第二反馈电路(8)、显示驱动电路(9)和前面板(10)。本发明采用便携式设计,利用9针D形接口作为输入输出接口,结构紧凑,易于系统集成,电路部分采用双重负反馈结构,具有输出电流稳定高、安全性高、使用场合广泛等特点,还可实现输出电流双向调节。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双向 恒流源 模块 | ||
【主权项】:
一种便携式双向恒流源模块,结构有电流设置电路(1)、输出控制电路(5)、末级输出电路(6)和第一反馈电路(7);其特征在于,结构还有减法器电路(2)、PID电路(3)、限流设置电路(4)、第二反馈电路(8)、显示驱动电路(9)和前面板(10);电流设置电路(1)的输出端和第二反馈电路(8)的输出端分别与减法器电路(2)的两个输入端相连,减法器电路(2)的输出端接PID电路(3)的输入端,PID电路(3)的输出端接限流设置电路(4)的输入端,限流设置电路(4)的第一个输出端接输出控制电路(5)的控制输入端,第一反馈电路(7)的输出端接输出控制电路(5)的反馈输入端,输出控制电路(5)的输出端接末级输出电路(6)的输入端,末级输出电路(6)的取样电阻输出端同时接第一反馈电路(7)的输入端和第二反馈电路(8)的输入端,限流设置电路(4)的第二个输出端、第三个输出端和第一反馈电路(7)的输出端分别与显示驱动电路(9)的三个输入端相连;所述的前面板(10)的结构包括:9针D形接口(101)、上限调节(102)、下限调节(103)和输出调节(104);所述的9针D形接口(101)的1脚、5脚接地,6脚接电源VCC,2脚接电源VEE,7脚和3脚分别接末级输出电路6的端口CURRENT+和端口CURRENT‑,8脚、4脚、9脚分别接显示驱动电路9的端口CURRENT_DIS、端口LIMIT_L_DIS、和端口LIMIT_H_DIS;所述的上限调节(102)和下限调节(103)分别是限流设置电路(4)中的电位器W2和电位器W3的调节螺丝;输出调节104是电流设置电路(1)中的电位器W1的调节螺丝;所述的电流设置电路(1)的结构为:电阻R1的一端接电源VCC,另一端接稳压二极管D1的阴极和电位器W1的一端,稳压二极管D1的阳极接地,电阻R2的一端接电源VEE,另一端接稳压二极管D2的阳极和电位器W1的另一端,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接地,电位器W1的滑线端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运放U1A的同相输入端,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接电阻R4的一端和电阻R5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5的另一端接运放U1A的输出端,运放U1A的正电源端接电源VCC,负电源端接电源VEE,运放U1A的输出端作为电流设置电路(1)的输出端,记为端口M1_OUT,接减法器电路(2)的端口M2_IN1,所述的电位器W1是3296封装的电位器,其调节螺丝位于前面板(10)上,是输出调节(104);所述的减法器电路(2)的结构为:电阻R6的一端作为减法器电路(2)的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M2_IN2,运放U1B的反相输入端接电阻R6的另一端和电阻R9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接运放U1B的输出端,电阻R7的一端作为减法器电路(2)的另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M2_IN1,运放U1B的同相输入端接电阻R7的另一端和电阻R8的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1B的输出端作为减法器电路(2)的输出端,记为端口M2_OUT,接PID电路(3)的端口M3_IN;所述的PID电路(3)的结构为: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7的一端和电阻R14的一端接在一起,作为PID电路(3)的输入端,记为端口M3_IN,运放U2A的反相输入端接电阻R10的另一端和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11的另一端接运放U2A的输出端,电阻R12的一端接地,另一端接运放U2A的同相输入端,运放U2A的正电源端接电源VCC,负电源端接电源VEE,运放U2A的输出端接电阻R13的一端,运放U2B的反相输入端接电阻R14的另一端和电容C1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接运放U2B的输出端,电阻R15的一端接地,另一端接运放U2B的同相输入端,运放U2B的输出端接电阻R16的一端,电阻R17的另一端接电容C2的一端,运放U3A的反相输入端接电容C2的另一端和电阻R18的一端和电容C3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和电阻R18的另一端接运放U3A的输出端,电阻R19的一端接地,另一端接运放U3A的同相输入端,运放U3A的正电源端接电源VCC,负电源端接电源VEE,运放U3A的输出端接电阻R20的一端,电阻R13的另一端、电阻R16的另一端和电阻R20的另一端共同接运放U3B的反相输入端,电阻R21的一端接运放U3B的反相输入端,另一端接运放U3B的输出端,电阻R22的一端接运放U3B的同相输入端,另一端接地,运放U3B的输出端作为PID电路(3)的输出端,记为端口M3_OUT,接限流设置电路(4)的端口M4_IN;所述的限流设置电路(4)的结构为:电位器W2的一端接地,另一端接电源VCC,滑线端接电阻R24的一端,运放U4B的同相输入端接电阻R24的另一端,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接电阻R23,输出端接二极管D3的阴极,二极管D3的阳极接运放U5B的同相输入端,电位器W3的一端接地,另一端接电源VEE,滑线端接电阻R26的一端,运放U4A的同相输入端接电阻R26的另一端,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接电阻R25,输出端接二极管D4的阳极,二极管D4的阴极接运放U5B的同相输入端,运放U4A的正电源端接电源VCC,负电源端接电源VEE,运放U5B的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接电阻R28,电阻R27的一端接运放U5B的同相输入端,另一端作为限流设置电路(4)的输入端,记为端口M4_IN,运放U5B的输出端作为限流设置电路(4)的第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M4_OUT1,接输出控制电路(5)的端口M5_IN,运放U4B的输出端作为限流设置电路(4)的第二个输出端,记为端口M4_OUT2,接显示驱动电路(9)中的上限显示驱动单元(91)的信号输入端,运放U4A的输出端作为限流设置电路(4)的第三个输出端,记为端口M4_OUT3,接显示驱动电路(9)中的下限显示驱动单元(92)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的电位器W2、电位器W3是3296封装的电位器,其调节螺丝位于前面板(10)上,分别是上限调节(102)和下限调节(103);所述的输出控制电路(5)的结构为:运放U5A的正电源端接电源VCC,负电源端接电源VEE,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接电容C4,输出端接电容C5的一端和电阻R29的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9的另一端接运放U6B的反相输入端,运放U6B的同相输入端接地,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接电阻R30,输出端接电容C6的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5A的同相输入端作为输出控制电路(5)的控制输入端,记为端口M5_IN,运放U5A的反相输入端作为输出控制电路(5)的反馈输入端,记为端口F_IN,运放U5A的输出端作为输出控制电路(5)的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M5_OUT1,接末级输出电路(6)的端口M6_IN1,运放U6B的输出端作为输出控制电路5的另一个输出端,记为端口M5_OUT2,接末级输出电路(6)的端口M6_IN2;所述的末级输出电路(6)的结构为:电阻R31的一端作为末级输出电路(6)的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M6_IN1,电阻R32的一端作为末级输出电路(6)的另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M6_IN2,电阻R31的另一端接达林顿管Q1的基极和达林顿管Q2的基极,达林顿管Q1的集电极接电源VCC,发射极接达林顿管Q2的发射极,达林顿管Q2的集电极接电源VEE,电阻R32的另一端接达林顿管Q3的基极和达林顿管Q4的基极,达林顿管Q3的集电极接电源VCC,发射极接达林顿管Q4的发射极,并作为末级输出电路(6)的电流输出负极,记为端口CURRENT‑,接前面板(10)上的9针D形接口(101)的3脚,达林顿管Q4的集电极接电源VEE,所述的达林顿管Q1和达林顿管Q3是NPN型的,达林顿管Q2和达林顿管Q4是PNP型的,取样电阻Rs的一端接达林顿管Q1的发射极,并作为末级输出电路(6)的取样电阻输出端,记为端口Rs_OUT,接第一反馈电路(7)的端口M7_IN1和第二反馈电路(8)的端口M8_IN1,取样电阻Rs的另一端作为末级输出电路(6)的电流输出正极,记为端口CURRENT+,接第一反馈电路(7)的端口M7_IN2和第二反馈电路(8)的端口M8_IN2,还接前面板(10)上的9针D形接口(101)的7脚;所述的第一反馈电路(7)的结构为:运放U6A的正电源端接电源VCC,负电源端接电源VEE,同相输入端接电阻R33的一端和电阻R34的一端,反相输入端接电阻R35的一端,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接电阻R36,电阻R34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3的另一端作为第一反馈电路(7)的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M7_IN1,电阻R35的另一端作为第一反馈电路(7)的另一个输入端,记为端口M7_IN2,运放U6A的输出端作为第一反馈电路(7)的输出端,记为端口M7_OUT,接输出控制电路(5)的端口F_IN,还接显示驱动电路(9)中的输出显示驱动单元(93)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的第二反馈电路(8)的结构为:运放U7B的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接电阻R37,反相输入端还接电阻R38的一端和电阻R39的一端,电阻R38的另一端接运放U7A的输出端,电阻R39的另一端接运放U7A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41的一端,电阻R41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7A的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接电阻R40,运放U7A的正电源端接电源VCC,负电源端接电源VEE,运放U7B的同相输入端和运放U7A的同相输入端作为第二反馈电路(8)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记为端口M8_IN1和端口M8_IN2,运放U7B的输出端作为第二反馈电路(8)的输出端,记为端口M8_OUT,接减法器电路(2)的端口M2_IN2;所述的显示驱动电路(9)包括上限显示驱动单元(91)、下限显示驱动单元(92)和输出显示驱动单元(93),上限显示驱动单元(91)的信号输入端、下限显示驱动单元(92)的信号输入端和输出显示驱动单元(93)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作为显示驱动电路(9)的三个输入端,记为端口M9_IN1、端口M9_IN2和端口M9_IN3,依次分别接限流设置电路(4)的端口M4_OUT2、端口M4_OUT3和第一反馈电路(7)的端口M7_OUT,上限显示驱动单元(91)、下限显示驱动单元(92)和输出显示驱动单元(93)的显示输出端分别作为显示驱动电路(9)的三个输出端,记为端口LIMIT_H_DIS、端口LIMIT_L_DIS和端口CURRENT_DIS,依次分别接前面板(10)上的9针D形接口(101)的9脚、4脚和8脚;所述的上限显示驱动单元(91)、下限显示驱动单元(92)和输出显示驱动单元(93)的结构均相同,具体为:电阻R44的一端作为信号输入端,记为端口SIG_IN,电阻R44的另一端接运放U8A的同相输入端,运放U8A的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接电阻R45,运放U8A的正电源端接电源VCC,负电源端接电源VEE,输出端接电阻R46的一端,电阻R46的另一端接运放U8B的反相输入端,运放U8B的同相输入端接电阻R47的一端,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接电阻R48,电阻R47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8B的输出端接电阻R49的一端,电阻R49的另一端接电位器W4的一端,电位器W4的另一端和滑线端共同接运放U9A的反相输入端,运放U9A的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接电阻R43,同相输入端接电阻R42的一端,电阻R42的另一端接地,运放U9A的正电源端接电源VCC,负电源端接电源VEE,输出端作为显示输出端,记为端口DIS_OUT。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1008871.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限位导轨的计算机显示装置组件
- 下一篇:用于控制电感执行器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