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锰废渣中提取钴和镍的工艺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370247.7 | 申请日: | 2015-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113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军;付月慧;曹世文;唐巍;孙长艳;周花蕾;常志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C22B7/00 | 分类号: | C22B7/00;C22B2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锰废渣中提取钴和镍的工艺方法,属于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包括氧化焙烧,酸浸,氧化水解除铁,沉淀分离钴、镍、锰,氧化酸溶硫化钴、镍,氧化水解分离钴、镍等步骤,解决了传统复杂的钴、镍提炼行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问题,适用于湿法提取矿渣中钴、镍行业,以高效率、低污染、低成本,短周期的简单工艺直接从锰废渣中分离出钴、镍等金属。本发明采用氧化水解法除铁,除铁效率高,有价值的成分损失率小,可操作性强,且成本低。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渣 提取 工艺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从锰废渣中提取钴和镍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1)氧化焙烧:矿渣经研磨后过80目筛,在空气或氧气气氛下,300‑600℃下焙烧2‑4h;(2)酸浸:将第(1)步中经焙烧得到的矿渣和0.1‑1.0mol/L的H2SO4或HCl溶液按固液比1:1.5‑2.5混合、搅拌浸取10h,使矿渣中的锰、钴、镍、铁和镁以硫酸盐的形式进入浸出液中;(3)氧化水解除铁:将第(2)步中得到的浸出液与浸出渣采用抽滤或离心的方法进行固液分离,在浸出液中加入氧化剂,氧化剂和矿渣的比例为1:180‑1:150,所述氧化剂为NaClO3、H2O2、NaClO或Cl2,将浸出液中的Fe2+氧化为Fe3+,加入碱性溶液中和氧化时产生的H+,碱性溶液和矿渣的比例为1:90‑1:70,调整溶液的pH=4.0‑6.0,Fe3+在弱酸性条件下自动水解生成Fe(OH)3沉淀,搅拌反应20‑30min后加热温度大于70℃煮沸陈化Fe(OH)310‑15min;(4)硫化沉淀钴、镍:将第(3)步中的Fe(OH)3沉淀和溶液采用抽滤或离心的方法进行固液分离,在常温下向滤液中滴加硫化剂,硫化剂和矿渣的比例为1:25‑1:24.6,使用H2SO4或HCl溶液控制溶液pH=4.5‑6.5,生成硫化钴和硫化镍沉淀,反应结束后采用抽滤或离心的固液分离方法进行固液分离,洗涤沉淀,得到硫化钴和硫化镍,所述硫化剂为Na2S;(5)酸性条件下氧化溶解硫化钴和硫化镍:配置NaClO3和2mol/LH2SO4的混合溶液,NaClO3和矿渣的比例为1:50‑1:40,硫酸的体积和矿渣的比例为1:12.5‑1:10,缓慢加入第(4)步得到的硫化钴和硫化镍,反应过程中边加热边震荡,反应温度控制在80‑100℃,最终得到钴、镍的硫酸盐溶液和少量的硫单质,采用抽滤或离心的固液分离方法进行固液分离,得到硫酸钴和硫酸镍盐溶液;(6)氧化水解分离钴、镍:向第(5)步中得到的盐溶液中加入NaClO溶液,NaClO溶液的体积和矿渣的比例为1:2.2‑1:2,使用H2SO4或HCl控制溶液pH=2‑3,使得Co2+被氧化水解得到Co2O3·xH2O沉淀,氧化完成后采用抽滤或离心的固液分离方法进行固液分离,洗涤沉淀,得到Co2O3·xH2O沉淀;(7)纯硫酸镍的制备:在第(6)步进行固液分离后得到的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生成NiCO3沉淀,Na2CO3和矿渣的比例为1:71.2‑1:62.5,采用抽滤或离心的固液分离方法进行固液分离,洗涤沉淀,得到NiCO3沉淀,然后加入0.1‑0.3mol/LH2SO4溶液搅拌至沉淀溶解,得到硫酸镍溶液,加热浓缩,冷却结晶,得到硫酸镍晶体,其纯度大于97%,Ni的浸出率大于70%;(8)纯硫酸钴的制备:在第(6)步得到的Co2O3·xH2O沉淀中加入亚硫酸钠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亚硫酸钠和矿渣的比例为1:125‑1:100,酸性条件下还原Co2O3·xH2O沉淀,然后在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生成CoCO3沉淀,Na2CO3和矿渣的比例为1:55.6‑1:66.7,采用抽滤或离心的固液分离方法进行固液分离,洗涤沉淀,得到CoCO3沉淀,然后加入0.1‑0.3mol/LH2SO4溶液搅拌至沉淀溶解,得到硫酸钴溶液,加热浓缩,冷却结晶,得到硫酸钴晶体,其纯度大于98%,Co的浸出率大于94%。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370247.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