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切梢小蠹伴生菌野外分离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61389.7 | 申请日: | 2015-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111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叶辉;潘悦;周旭东;吕军;陈鹏;陆红叶;朱玲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 |
代理公司: | 昆明大百科专利事务所 53106 | 代理人: | 李云 |
地址: | 650091***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切梢小蠹伴生菌野外分离法,该方法先确定林内受害松树上切梢小蠹侵入孔,以侵入孔为起点沿切梢小蠹虫母坑道方向,剥去切梢小蠹虫母坑道表面树皮,露出切梢小蠹蛀食母坑道韧皮组织,若母坑道两侧已形成子坑道,则将其一并露出,检查确证切梢小蠹各蛀食坑道内是否存在切梢小蠹伴生菌孢子、菌丝、子囊壳以及蓝变韧皮组织,根据切梢小蠹伴生菌生长发育进度及蓝变韧皮组织情况,采取对应的切梢小蠹伴生菌分离措施。本发明将野外采样和实验室菌种分离合二为一,步骤简单,操作方便,切梢小蠹伴生菌分离获取成功率高,有效简化了过去通过先将受伴生菌感染木段或带坑道韧皮、蓝变组织带回实验室,再进行分离的诸多环节,节省伴生菌分离时间,精准分离并提高分离效率。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切梢小蠹 伴生 野外 分离法 | ||
【主权项】:
一种切梢小蠹伴生菌野外分离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先确定林内受害松树上切梢小蠹侵入孔,以侵入孔为起点沿切梢小蠹虫母坑道方向,剥去切梢小蠹虫母坑道表面树皮,露出切梢小蠹蛀食母坑道韧皮组织,若母坑道两侧已形成子坑道,则将其一并露出,检查确证切梢小蠹各坑道内是否存在切梢小蠹伴生菌孢子、菌丝、子囊壳以及蓝变韧皮组织,根据切梢小蠹伴生菌生长发育进度及蓝变韧皮组织情况,采取对应的切梢小蠹伴生菌分离措施,具体的对应措施包括有:1)如果发现切梢小蠹蛀食坑道内黑色成熟子囊壳顶端着生白色或透明、半透明伴生菌孢子,即用灭菌细竹签挑取单个孢子在2% MEA上培养;2)如果坑道中仅发现深灰色菌丝或不成熟子囊壳,则切割下小薄段带有坑道的韧皮组织于加保湿棉层的自封袋中培养3~7天,待坑道内长出孢子再挑取到2% MEA培养基上;3)如果只发现蓝变的韧皮组织,则用75%酒精在韧皮部进行表面消毒后剥离外层蓝变组织,取小薄片内部蓝变组织插入2% MEA培养基培养。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大学,未经云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361389.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