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切梢小蠹伴生菌野外分离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61389.7 | 申请日: | 2015-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111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叶辉;潘悦;周旭东;吕军;陈鹏;陆红叶;朱玲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 |
代理公司: | 昆明大百科专利事务所 53106 | 代理人: | 李云 |
地址: | 650091***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切梢小蠹 伴生 野外 分离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切梢小蠹伴生菌分离方法技术领域,属于森林病虫害防治领域。
背景技术
切梢小蠹是以松树为主的针叶树钻蛀性害虫,迄今已经描述的有7种,主要有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横坑切梢小蠹 (T. minor)、云南切梢小蠹( T. yunnanensis)、松芽切梢小蠹 (T. brevipilosus) 和华山松切梢小蠹 (T. armandii)等。其中,横坑切梢小蠹和华山松切梢小蠹是目前我国主要松树害虫,特别是上世纪80 年代以来,这些切梢小蠹在云南松林区暴发成灾,导致近百万亩云南松林完全毁灭。进入本世纪以来,切梢小蠹灾害仍持续保持高位,在以云南为主的整个西南云南松林区,每年危害面积仍在150万亩以上,给当地林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切梢小蠹在蛀害松树过程中常常将病原真菌带入树木韧皮部,该病原菌因与切梢小蠹具有较为紧密的生态学联系,且往往由切梢小蠹所携带,故又称之为切梢小蠹伴生菌。其菌丝体在树木韧皮部及木质部内生长,并将受害部位韧皮组织和木质部染成蓝色。研究表明,切梢小蠹伴生菌对于削弱寄主树木抗性、协助切梢小蠹侵害具有积极协同和促进作用。因此,切梢小蠹伴生菌研究,对探索切梢小蠹与其伴生菌的生态学关系,全面阐释切梢小蠹危害成灾机制均具有重要意义。
切梢小蠹在寄主树木内的蛀食活动将在树木韧皮组织内留下蛀食坑道,由切梢小蠹雌虫蛀食所留下坑道称为母坑道,由切梢小蠹幼虫蛀食所留下的坑道称为子坑道。由于切梢小蠹伴生菌是由切梢小蠹所携带,伴随其蛀食过程而传播,因而切梢小蠹伴生菌主要从切梢小蠹母坑道入侵,首先在切梢小蠹母坑道发育形成。为此,切梢小蠹母坑道是确定并分离切梢小蠹伴生菌的理想场所,同时,切梢小蠹伴生菌也会在子坑道中出现,某些情况下母坑道中的伴生菌受其它类型真菌影响不易分离时可从子坑道入手,因此查找伴生菌时需对切梢小蠹各蛀食坑道逐一检查。
切梢小蠹伴生菌分离是切梢小蠹伴生菌研究的基础。在过去,分离切梢小蠹伴生菌的方法大体上是到切梢小蠹发生林区,砍伐被切梢小蠹为害的树木,将受害树木木段或受害韧皮组织、蓝变组织等带回实验室,在实验室内进行伴生菌分离。该分离方法存在木段运输工作量大、采样组织保存时间不长、分离时间周期长、污染率高、分离效率低等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采样和分离工作量大、污染率高和分离周期长等问题,提出一种可有效降低污染率和节省分离时间、显著提高小蠹虫伴生菌分离效率的切梢小蠹伴生菌野外分离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切梢小蠹伴生菌野外分离法,该方法为先确定林内受害松树上切梢小蠹侵入孔,以侵入孔为起点沿切梢小蠹虫母坑道方向,剥去切梢小蠹虫母坑道表面树皮,露出切梢小蠹蛀食母坑道韧皮组织,若母坑道两侧已形成子坑道,则将其一并露出,检查确证切梢小蠹各坑道内是否存在切梢小蠹伴生菌孢子、菌丝、子囊壳以及蓝变韧皮组织,根据切梢小蠹伴生菌生长发育进度及蓝变韧皮组织情况,采取对应的切梢小蠹伴生菌分离措施,具体的对应措施包括有:
1)如果发现切梢小蠹蛀食坑道内黑色成熟子囊壳顶端着生白色或透明、半透明伴生菌孢子,即用灭菌细竹签挑取单个孢子在2%MEA上培养;
2)如果坑道中仅发现深灰色菌丝或不成熟子囊壳,则切割下小薄段带有坑道的韧皮组织于加保湿棉层的自封袋中培养3~7天,待坑道内长出孢子再挑取到2% MEA培养基上;
3)如果只发现蓝变的韧皮组织,则用75%酒精在韧皮部进行表面消毒后剥离外层蓝变组织,取小薄片内部蓝变组织插入2% MEA培养基培养。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直接在林中受害树木上挑取切梢小蠹坑道内着生在韧皮组织表面的伴生菌孢子,简化了过去切梢小蠹伴生菌采集和分离的繁琐步骤,简便易行;
2)当切梢小蠹坑道中只有菌丝或不成熟子囊壳时,将该坑道韧皮组织切成小块,放入加有保湿棉层的塑料自封袋中,在室温条件下培养3~7天,即可获得切梢小蠹伴生菌。免除了过去实验室内采用大量玻璃培养皿等器具,野外伴生菌采样需要携带电锯,以及受害木段运输等大量工作;
3)将蓝变组织用酒精擦拭局部消毒后,剥离外层组织,直接用蓝变内部韧皮组织进行伴生菌培养,可减少蓝变外层韧皮组织上的杂菌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大学,未经云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6138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