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试砂浆和混凝土收缩开裂的圆环试模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287892.2 | 申请日: | 2015-05-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313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7 |
| 发明(设计)人: | 刘荣进;陈俊;陈平;李三破;赵艳荣;韦家崭;丁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41004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试砂浆和混凝土收缩开裂的圆环试模的制造方法。1)制作中空环形底座。中空环形底座由正方形中空底板、内圆环、底板固定柱、底板固定槽、底座提手五部分构成。2)制作对式挂耳外圆环。该外圆环由两块活动、相同尺寸的半圆环配对而成,半圆环轴向边沿一侧分别焊接一对吊耳。3)制作活动圆柱插销。4)将2)所得两个对式挂耳半圆环安装到中空底座上,外圆环一端通过固定柱固定,另一端通过3)所得活动圆柱插销穿过两个吊耳插入固定槽固定。内圆环与外圆环配对形成一个环形空间,中间浇筑砂浆或混凝土。本发明装置与应变记录仪等配合使用,能长期、自动地记录、监测砂浆和混凝土试件收缩产生的应变大小,能对开裂时间进行准确测定,能对水泥混凝土材料各龄期体积变形进行定性、定量研究。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试 砂浆 混凝土 收缩 开裂 圆环 制造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测试砂浆和混凝土收缩开裂的圆环试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一)制作中空环形底座(1):中空环形底座(1)由中空底板、内圆环(8)、固定柱(5)、固定槽(6)和提手(7)五部分构成,材质均为Q235钢;其中,中空底板为正方形,厚度6‑8mm、长度430‑432mm;在正方形中空环形底座(1)几何中心处切割掉直径290‑292mm圆,切割后要去毛刺、倒角;内圆环(8)内径302‑306mm、厚度8‑12mm、高度150‑166mm,内圆环(8)与底板几何中心重合,且通过焊接固定于中空底板之上,内圆环(8)内外侧不允许有氧化层、铁锈凹凸不平的缺陷;固定柱(5)直径18‑20mm、高度165‑167mm,固定柱(5)位于正方形底板对角线上距中心223‑225mm处,通过焊接固定于中空底板之上,不允许有翘曲、变形、裂纹;固定槽(6)槽口直径19‑21mm、深度4‑6mm,与固定柱(5)对称分布,位于正方形中空环形底座(1)几何中心与固定柱(5)连接线的反方向223‑225mm处,通过焊接固定于中空底板之上;提手(7),数量一对,两根长度100‑120mm、直径8mm圆柱钢条,与中空环形底座(1)几何中心、固定槽(6)、固定柱(5)在同一直线上,且对称分布,由钢条经两点折弯后垂直焊接固定于中空底板之上;上述部件涉及两面加工时,圆角半径均不大于2mm;(二)制作对式挂耳外圆环:该外圆环由两块活动、相同尺寸的第一半圆环(2)和第二半圆环(3)构成,直径406‑410mm、高度150‑152mm、厚度8‑10mm,切割而得或由板材加工而成;加工时截面棱角应倒圆,倒圆半径不超过1mm,倒圆后不允许有横向毛坯、刻痕;第一半圆环(2)和第二半圆环(3)轴向边沿一侧分别焊接固定有两个吊耳(9),吊耳(9)内径18‑20mm、外径20‑22mm、高度15mm,焊接第一半圆环(2)和第二半圆环(3)的吊耳(9)时要错开位置,即第一半圆环(2)一个吊耳(9)距下端32‑36mm,另一端的吊耳(9)距上端32‑36mm,而第二半圆环(3)两个吊耳(9)位置与第一半圆环(2)吊耳(9)位置对称错开;涉及两加工面时,其根部其圆角半径均不大于2mm;(三)制作活动插销(4):活动插销(4)由圆柱和小圆环组成;圆柱直径18‑20mm、高度170‑172mm;小圆环厚度2‑4mm、内径16‑18mm、外径19‑21mm;小圆环通过焊接固定于圆柱顶端;涉及两加工面时,其根部圆角半径均不大于2mm;(四)装配:将步骤(一)固定柱(5)穿入步骤(二)所得第一半圆环(2)和第二半圆环(3)一侧的两个吊耳(9)里,将步骤(三)所得活动插销(4)穿过步骤(二)所得第一半圆环(2)和第二半圆环(3)另一侧的两个吊耳(9)插入中空环形底座(1)的固定槽(6)中,将第一半圆环(2)和第二半圆环(3)形成的对式挂耳外圆环固定;此时,内圆环(8)、对式挂耳外圆环和中空底板即形成一个圆环空间,空间供浇筑混凝土。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理工大学,未经桂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287892.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