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亚波长狭缝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定向激发器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058151.7 | 申请日: | 2015-0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142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7 |
| 发明(设计)人: | 梁修业;王继成;刘冬冬;吴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2B6/122 | 分类号: | G02B6/122 |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亚波长狭缝侧入射和底端入射来实现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单向激发的模型,主要提供了一种通过改变狭缝的宽度和狭缝与狭缝之间的距离来控制表面等离子体基元的激发方向和分光比大小的方法。该基于亚波长狭缝侧入射和底端入射来实现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单向激发的模型包括设置在介质层两侧的金属层,介质层下方的金属层内设置两个矩形狭缝,两个矩形狭缝的宽度与介质层的厚度都不相同。该结构具有极强的光束缚效应,能突破衍射极限的限制,在纳米尺度对光进行传输。该单向激发模型最小的SPPs分光比大于6,这证明了该结构设置有良好的SPPs不定向激发。与使用基于侧照射两个狭缝的情况相比,可以通过使用两个双狭缝来增强干涉的强度和分裂效应,最好分光比约为30。这些设计将在微纳米集成光学和光通信上有着广泛使用。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波长 狭缝 结构 表面 等离子体 定向 激发 | ||
【主权项】:
一种基于亚波长狭缝侧入射和底端入射来实现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定向激发的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介质层两侧的金属层,介质层下方的金属层内设置两个矩形狭缝,两个矩形狭缝的宽度与介质层的厚度都不相同。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058151.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