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酯树脂生产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15038.8 | 申请日: | 2013-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701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吴伟祥;胡健;孙法迁;孙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韩介梅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酯树脂生产废水生化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它包括隔油池、配水池、内循环担体强化厌氧罐、生物接触氧化池、兼氧池、内循环厌氧流化床反应器、MBR反应池、清水池、自动控制装置和计算机。通过不同处理单元对聚酯树脂生产废水中有毒有机物进行选择性降解,大幅提高难降解有机物的可生化处理性,并调控不同的功能微生物协同降解高浓度有毒有害有机物,同时辅以各处理单元水质水量及污泥调配,为不同功能微生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实现废水各种污染物的达标处理。本发明自动化程度高,管理方便,能适应较大的水质波动,处理效果稳定可靠,可对难降解化工废水进行治理。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酯树脂 生产 废水 生化 处理 装置 及其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聚酯树脂生产废水的生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隔油池(1)、配水池(5)、内循环担体强化厌氧罐(13)、生物接触氧化池(14)、兼氧池(19)、内循环厌氧流化床反应器(23)、MBR反应池(30)、清水池(37)、自动控制装置(38)和计算机(39);隔油池(1)内设隔油板(3),在隔油板之间贴近液面处设置集油管(2),隔油池的出水口经一级计量提升泵(4)与配水池(5)的进水管相连接;配水池(5)内置pH探头(6),底部安装有微孔曝气器Ⅰ(7),配水池的出水管经二级提升泵(8)与内循环担体强化厌氧罐(13)下部的进水口相连接;内循环担体强化厌氧罐(13)主体为圆柱体,在罐体的出水口一侧设有污泥内循环管,该污泥内循环管具有竖直管段和倾斜管段二段,竖直管段的上部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竖直管段的进水口与罐体上部的出水口连通,竖直管段的出水口与置入生物接触氧化池(14)底部的管道相连,倾斜管段与罐体下部连通,在罐体底部设有布水装置(12),罐体内置横截面呈米字型的立体无纺布填料(10),填料的下边界与污泥内循环管的倾斜管段末端齐平;生物接触氧化池(14)内设纤维弹性填料Ⅰ(15),中部设有污泥浓度仪(16),底部安装微孔曝气器Ⅱ(17);兼氧池(19)内设纤维弹性填料Ⅱ(20),底部安装微孔曝气器Ⅲ(21),与生物接触氧化池(14)上部出水口相连的管道置入兼氧池(19)的底部,兼氧池(19)上部的出水管经三级提升泵(22)与内循环厌氧流化床反应器(23)下部的进水口相连;内循环厌氧流化床反应器(23)整体结构与内循环担体强化厌氧罐(13)整体结构完全相同;MBR反应池(30)由隔板分隔为缓冲循环区(27)和膜反应区(32)两个部分,内循环厌氧流化床反应器(23)的污泥内循环管竖直管段的出水口与置入MBR反应池(30)膜反应区(32)底部的管道相连,在缓冲循环区(27)设有循环泵(28),缓冲循环区底部的泥水混合物回流管道经污泥回流泵(26)与内循环担体强化厌氧罐(13)下部的回流污泥进口、生物接触氧化池(14) 下部的回流污泥进口以及兼氧池(19) 下部的回流污泥进口相连,MBR反应池的膜反应区(32)安装浸没式平板膜组件(31),平板膜组件底部安装微孔曝气器Ⅳ(33),平板膜组件的出水管分二路,一路连接反冲洗泵(34)的出水管,另一路连接跨膜压差表(35)及抽吸泵(36)的进水管,抽吸泵的出水管与清水池(37)相连接,抽吸泵的控制阀与设在膜反应区(32)的浮球液位控制装置(29)相连;反冲洗泵(34)的进水管与清水池(37)连通,清水池(37)出水口一路经回流计量泵(9)与配水池(5)进水管相连接,另一路连接达标排放管道;微孔曝气器Ⅰ的曝气风管、微孔曝气器Ⅱ的曝气风管、微孔曝气器Ⅲ的曝气风管以及微孔曝气器Ⅳ的曝气风管均和风机(18)相连接,一级计量提升泵(4)、pH探头(6)、二级提升泵(8)、回流计量泵(9)、污泥浓度仪(16)、风机(18)、三级提升泵(22)、污泥回流泵(26)、循环泵(28)、浮球液位控制装置(29)、反冲洗泵(34)、跨膜压差表(35)、抽吸泵(36)以及计算机(39)均与自动控制装置(38)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515038.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