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体强化液压榨油的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37353.6 | 申请日: | 2013-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67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黄凤洪;万楚筠;钮琰星;李文林;邓乾春;黄庆德;杨湄;郭勉;郑明明;许继取;郭萍梅;郑畅;周琦;刘昌盛;胡双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30B9/06 | 分类号: | B30B9/06;B30B1/32;B30B15/00;B30B15/16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 |
地址: | 43006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榨油的方法及液压榨油装置。它包括以下步骤:1)气体强化液压榨油装置的准备;2)物料粒度调整、装料和充气:将含油物料粉碎至10-80目,取粉碎后的含油物料装入气体强化液压榨油装置的缸体中的原料压榨区,装料量占原料压榨区总体积的1/5-3/5,然后密闭缸体,向粉碎后的含油物料中充入CO2气体,使CO2的压力达到5-18Mpa,CO2的温度为20-80℃,充气保持时间为5-50min;3)充气物料的压榨:将原料压榨区温度调节到20-90℃,通过向下移动液压活塞杆来挤压充气后的含油物料,从而对含油物料施加20-90Mpa的压榨压力,压力持续时间为2-30min;4)气体与油脂的回收和压榨饼的取出。该方法所需要的气体压力较低,油脂提取率高。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强化 液压 榨油 方法 及其 装置 | ||
【主权项】:
一种气体强化液压榨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1)气体强化液压榨油装置的准备:气体强化液压榨油装置包括机架(1)、液压系统(4)、缸体(8)、滤板(9)、承压孔板(10)、贮油缸(11)和气体增压与回收装置(12);所述的液压系统(4)包括主液压缸、第一缸体移动液压缸、第二缸体移动液压缸,主液压缸的缸体、第一缸体移动液压缸的缸体、第二缸体移动液压缸的缸体均固定在机架(1)的上端部,主液压缸的液压活塞杆(5)位于第一缸体移动液压缸的第一缸体移动活塞杆(6)和第二缸体移动液压缸的第二缸体移动活塞杆(7)之间;第一缸体移动活塞杆(6)的下端部和第二缸体移动活塞杆(7)的下端部分别通过螺杆(17)与缸体(8)的上端相连;缸体(8)上设有一圆柱形中空区域,液压活塞杆(5)的下端位于圆柱形中空区域内,滤板(9)设置在圆柱形中空区域的下端部,液压活塞杆(5)的下端面与滤板(9)之间形成原料压榨区(20);滤板(9)由承压孔板(10)所支撑,承压孔板(10)的中部位于滤板(9)正下方并设有导油孔(24);缸体(8)的下方设有贮油缸(11),贮油缸固定在机架(1)上,贮油缸(11)与缸体(8)之间设有承压孔板(10),贮油缸(11)上设有贮油空腔(26),贮油空腔的上端口位于承压孔板的中部的导油孔的下方,贮油空腔(26)的下端部呈倒锥形,贮油空腔(26)的下端与出油管相连,出油管上设有阀门(27);气体增压与回收装置(12)包括气体增压装置和气体回收装置;贮油缸(11)上的贮油空腔(26)由通气管(28)与气体增压与回收装置(12)的气体增压装置相连通,通气管(28)靠近机架(1)处设有气压表(31),通气管(28)靠近气体增压与回收装置(12)的气体增压装置处设有第一阀门(29),第一阀门(29)与气压表(31)之间设有一旁支管与气体增压与回收装置的气体回收装置相联通,旁支管的中部设有第二阀门(32);2)物料粒度调整、装料和充气:将含油物料粉碎至10‑80目,取粉碎后的含油物料装入气体强化液压榨油装置的缸体(8)中的原料压榨区(20),装料量占原料压榨区总体积的1/5‑3/5,然后密闭缸体,向粉碎后的含油物料中充入CO2气体,使CO2的压力达到5‑18Mpa,CO2的温度为20‑80℃,充气保持时间为5‑50min;3)充气物料的压榨:将原料压榨区温度调节到20‑90℃,通过向下移动液压活塞杆来挤压充气后的含油物料,从而对含油物料施加20‑90Mpa的压榨压力,压力持续时间为2‑30min;4)气体与油脂的回收和压榨饼的取出:压榨完成后,启动气体强化液压榨油装置的气体增压与回收装置,将贮油缸中的CO2回收,使贮油缸中的气体压力与外界大气压相等,打开出油管上的阀门(27)将压榨油回收;然后使第一缸体移动液压缸、第二缸体移动液压缸向上移动,将缸体(8)提起后,露出压榨饼,将压榨饼从滤板上取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337353.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