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铁高架桥场景下基于簇延迟线的分区混合信道建模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325899.X | 申请日: | 2013-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16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 发明(设计)人: | 邱佳慧;陶成;刘留;谈振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B17/00 | 分类号: | H04B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张雪梅 |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高铁高架桥场景下基于簇延迟线的分区混合信道建模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对测量得到的信道脉冲响应进行多径分量提取,分簇;按簇数量变化进行数据分区;计算以簇的形式出现的周期性移动反射径相对于以簇的形式出现的直射径的相对延迟时间,分离理论模型数据和统计模型数据;统计模型数据分析;理论模型数据分析;建立高铁高架桥场景下基于簇延迟线的分区混合信道模型。采用本发明,既能通过簇间特性反映宽带信道变化的整体特性,也能通过簇内特性反映宽带信道变化的细节;既能反映轨道两侧规律性建筑对信道多径特性的规律性影响,也能反映列车周围快速变化的场景对信道多径特性的非规律性影响。 | ||
| 搜索关键词: | 高架桥 场景 基于 延迟线 分区 混合 信道 建模 方法 | ||
【主权项】:
高铁高架桥场景下基于簇延迟线的分区混合信道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01:对测量得到的信道脉冲响应CIR进行多径分量(Multipath component—MPC)提取,分簇;步骤102:按簇数量变化进行数据分区;步骤103:计算以簇的形式出现的周期性移动反射径相对于以簇的形式出现的直射径的相对延迟时间,分离理论模型数据和统计模型数据;步骤104:统计模型数据分析,得到簇的数量,簇的平均到达时间间隔,簇的平均增益,簇内平均MPC数量,簇内MPC的时间间隔,簇内MPC的衰落特性;步骤105:理论模型数据分析,得到周期性移动簇增益,簇内平均MPC数量,簇内MCP的时间间隔以及簇内MPC衰落特性;步骤106:建立高铁高架桥场景下基于簇延迟线的分区混合信道模型。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325899.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