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涵道式折翼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189758.X | 申请日: | 2013-05-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318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 发明(设计)人: | 陈延礼;贺兴柱;杨璐鸿;孟凡华;刘顺安;姚永明;于显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4C39/00 | 分类号: | B64C39/00;B64C3/56;B64C17/06 |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邵铭康;朱世林 |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涵道式折翼机属飞行器技术领域,本发明中二折叠机翼对称铰接于机身两侧;二调节涵道机构对称固接于二折叠机翼外端;二主升力机构置于机身后部和前部,主升力机构Ⅰ与水平面平行,主升力机构Ⅱ与水平面呈5°—30°角;尾翼推进装置经二支撑杆垂直固接于机身尾部;陀螺仪传感器Ⅳ固接于涵道式折翼机重心处,陀螺仪传感器Ⅱ和陀螺仪传感器Ⅴ固接于机身后端和前端,陀螺仪传感器Ⅰ和陀螺仪传感器Ⅲ固接于二折叠机翼上,二主升力机构的动力源为发动机;本发明可作为空中运输工具,能实现低空、低速、空中悬停、滚动转弯和盘旋等飞行姿态,且振动小、航迹控制精度和飞行稳定性高,结构紧凑、造价低、易操作、节能环保,使用时不受地域、场地限制。 | ||
| 搜索关键词: | 涵道式折翼机 | ||
【主权项】:
一种涵道式折翼机,由调节涵道机构Ⅰ(1)、陀螺仪传感器Ⅰ(2)、折叠机翼Ⅰ(3)、主升力机构Ⅰ(4)、支撑杆Ⅰ(5)、陀螺仪传感器Ⅱ(6)、尾翼推进装置(7)、支撑杆Ⅱ(8)、调节涵道机构Ⅱ(9)、陀螺仪传感器Ⅲ(10)、折叠机翼Ⅱ(11)、陀螺仪传感器Ⅳ(12)、机身(13)、主升力机构Ⅱ(14)、陀螺仪传感器Ⅴ(15)、动力输出轴Ⅰ(16)、变速箱Ⅰ(17)、传动轴Ⅰ(18)、发动机(19)、传动轴Ⅱ(20)、变速箱Ⅱ(21)、动力输出轴Ⅱ(23)和动力输出轴Ⅲ(24)组成,其特征在于折叠机翼Ⅰ(3)和折叠机翼Ⅱ(11)对称铰接于机身(13)两侧;调节涵道机构Ⅰ(1)和调节涵道机构Ⅱ(9)对称固接于折叠机翼Ⅰ(3)和折叠机翼Ⅱ(11)的外端;主升力机构Ⅰ(4)和主升力机构Ⅱ(14)分别置于机身(13)的后部和前部,主升力机构Ⅰ(4)与水平面平行,主升力机构Ⅱ(14)与水平面呈5°—30°角;尾翼推进装置(7)经支撑杆Ⅰ(5)和支撑杆Ⅱ(8)垂直固接于机身(13)尾部;陀螺仪传感器Ⅳ(12)固接于涵道式折翼机重心处,陀螺仪传感器Ⅱ(6)和陀螺仪传感器Ⅴ(15)分别固接于机身(13)的后端和前端,陀螺仪传感器Ⅰ(2)和陀螺仪传感器Ⅲ(10)分别固接于折叠机翼Ⅰ(3)和折叠机翼Ⅱ(11)上,且陀螺仪传感器Ⅰ(2)、陀螺仪传感器Ⅱ(6)、陀螺仪传感器Ⅲ(10)和陀螺仪传感器Ⅴ(15)置于以陀螺仪传感器Ⅳ(12)为中心的十字形四端;主升力机构Ⅰ(4)和主升力机构Ⅱ(14)的动力源为发动机(19),发动机(19)经传动轴Ⅰ(18)与变速箱Ⅰ(17)的右端固接,变速箱Ⅰ(17)经传动轴Ⅵ(53)、万向节联轴器Ⅱ(52)、传动轴Ⅴ(51)和万向节联轴器Ⅰ(50)与主升力机构Ⅱ(14)的动力输出轴Ⅰ(16)固接;发动机(19)经传动轴Ⅱ(20)与变速箱Ⅱ(21)的左端固接,变速箱Ⅱ(21)的右端与主升力机构Ⅰ(4)的动力输出轴Ⅲ(24)固接,锥齿轮Ⅸ(85)固接于动力输出轴Ⅱ(23)右顶端,锥齿轮Ⅷ(83)固接于传动轴Ⅸ(81)下部,锥齿轮Ⅷ(83)和锥齿轮Ⅸ(85)在机尾变速箱(84)内部互相啮合;传动轴Ⅸ(81)下端与双列角接触球轴承Ⅺ(82)的内圈过盈配合;传动轴Ⅸ(81)与传动轴套筒Ⅰ(80)间隙配合。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189758.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