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轨道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03578.5 | 申请日: | 2013-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87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才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才兴 |
主分类号: | B62D55/08 | 分类号: | B62D55/08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刘凤钦;邓青玲 |
地址: | 31501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车,包括车身,位于车身下部的行走系统,与行走系统联接的、驱动车身前进的动力系统,及与行走系统联接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系统包括为轨道行走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全新的行走系统,左行走轮直接与第一弹性轨道接触,右行走轮直接与第二弹性轨道接触,动力系统只需要克服左右行走轮与两弹性轨道之间的摩擦力即能驱使车辆前进,而左右行走轮与两弹性轨道之间的摩擦力相对于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来说,是相对较小的,因此本发明的轨道车更加节能、环保。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 | ||
【主权项】:
一种轨道车,包括车身,位于车身下部的行走系统,与行走系统联接的、驱动车身前进的动力系统,及与行走系统联接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系统包括:上梁固定组件,与车身底盘连接;下梁固定组件,通过减震带与上梁固定组件连接;第一弹性轨道,设置在车身底部一侧、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与下梁固定组件固定连接;第二弹性轨道,设置在车身底部另一侧、与第一侧板平行相对设置,与下梁固定组件固定连接;第一栏杆,设置在第一弹性轨道上方,与第一弹性轨道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第二栏杆,设置在第一弹性轨道上方,与第一栏杆平行相对间隔设置,第一栏杆与第二栏杆之间的间隔能容纳左行走轮;第三栏杆,设置在第二弹性轨道上方,与第二弹性轨道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第四栏杆,设置在第二弹性轨道上方,与第三栏杆平行相对间隔设置,第三栏杆与第四栏杆之间的间隔能容纳右行走轮;第一前转动轮,设置在车身底部前方一侧,位于第一弹性轨道前方,第一夹板后侧固定在第一弹性轨道前侧面,第二夹板后侧固定在第一弹性轨道后侧面,第一转轴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夹板前侧和第二夹板前侧连接,第一前转动轮转动设置在第一转轴上;第一夹板与第一栏杆固定连接,第二夹板与第二栏杆固定连接;第二前转动轮;设置在车身底部前方另一侧,与第一前转动轮相对设置,第三夹板后侧固定在第三轨道前侧面,第四夹板后侧固定在第二弹性轨道后侧面,第二轴的两侧分别与第三夹板前侧和第四夹板前侧连接,第二前转动轮转动设置在第二转轴上;第三夹板与第三栏杆固定连接,第四夹板与第四栏杆固定连接;第一后转动齿轮,设置在车身底部后方一侧;第二后转动齿轮,设置在车身底部后方另一侧,与第一后转动齿轮相对设置;动力系统的输出端连接一差速器,该差速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万向连接轴后通过刹车装置与第一后转动齿轮连接;该差速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万向连接轴后通过刹车装置与第二后转动齿轮连接;左侧行走链轮组件,包括有若干左行走轮,这些左行走轮首尾相互链接而成一整圈,套设于第一前转动轮、第一弹性轨道和第一后转动齿轮外,并且相邻两左行走轮之间的链接处具有第一插孔,这些左行走轮之间的链接方式满足:当第一后转动齿轮转动过程中,第一后转动齿轮的凸齿能刚好插入上述第一插孔内;每块左行走轮上均连接有接地组件,接地组件的宽度大于第一栏杆与第二栏杆之间的间隔;右侧行走链轮组件,包括有若干右行走轮,这些右行走轮首尾相互链接而成一整圈,套设于第二前转动轮、第二弹性轨道和第二后转动齿轮外,并且相邻两右行走轮之间的链接处具有第二插孔,这些右行走轮之间的链接方式满足:当第二后转动齿轮转动过程中,第二后转动齿轮的凸齿能刚好插入上述第二插孔内,每块右行走轮上均连接有接地组件,接地组件的宽度大于第三栏杆与第四栏杆之间的间隔。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才兴,未经王才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103578.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