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的定量评估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64481.8 | 申请日: | 2012-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53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丁小霞;李培武;白艺珍;周海燕;印南日;姜俊;喻理;张奇;张文;陈小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19/00 | 分类号: | G06F19/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乔宇 |
地址: | 43006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的定量评估方法。它包括S1:整理得到符合样本数据分布特征的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数据分布集;S2:根据评估需要,依据相应的人群特征对待评估的区域人群进行划分,然后对划分而得的人群的相应数据整合备用,用于后续评估使用;S3:构建人群花生黄曲霉毒素B1暴露量的评估模型和摄入花生黄曲霉毒素B1致原发性肝癌超额病例数的评估模型:S4:整合得到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的评估结果,包括变异性评估结果和不确定性评估结果。该评估方法用于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定量评估,评估结果科学、准确,可给政府、企业等实施风险管理提供关键技术与数据支撑。 | ||
搜索关键词: | 花生 黄曲霉 毒素 sub 污染 人体 健康 风险 定量 评估 方法 | ||
【主权项】:
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的定量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待评估的区域,选取与待评估区域相应的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原始数据,决定未检出值至检出限值或定量限值的数据取值,整理得到符合样本数据分布特征的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数据分布集;S2:根据评估需要,依据相应的人群特征对待评估区域人群进行划分,然后对划分而得的人群的相应数据包括该人群的花生消费量数据、体重数据进行整合、备用,用于后续评估使用;S3:构建评估模型,所述评估模型有两个,分别用于人群花生黄曲霉毒素B1暴露量的评估,和在前述评估结果基础上的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定量评估即膳食摄入花生黄曲霉毒素致原发性肝癌超额风险即原发性肝癌超额病例数的评估:评估模型1为: EXP = C × X × F BW 其中:EXP‑人群花生黄曲霉毒素B1暴露量,单位为纳克每千克体重每天(ng/kgbw/day);C‑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浓度,单位为微克每千克(μg/kg);X‑人体每日花生消费量,单位为克每天(g/day);F‑加工因子,0<F≤1;BW‑人体体重,单位为千克(kg);评估模型2为:R=EXP×[M×P+N×(1‑P)]其中:R‑原发性肝癌年超额病例数,单位为例每十万人每年(例/十万人/年);EXP‑人群花生黄曲霉毒素B1暴露量,单位为纳克每千克体重每天(ng/kgbw/day);P‑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单位%;M‑花生黄曲霉毒素B1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平均致癌强度,单位为例每十万人每年(例/十万人/年);N‑花生黄曲霉毒素B1对非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平均致癌强度,单位为例每十万人每年(例/十万人/年);S4:分析选用上述评估模型并结合适合的取样方法进行评估,整合得到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的定量评估结果,包括变异性评估结果和不确定性评估结果:变异性评估结果:将S2中经划分而得的待评估人群的花生消费量X、体重数据BW、加工因子F相应作为固定参数值,将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值C作为评估模型1的输入量,选择Monte Carlo抽样方法从S1中的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数据分布集中重复随机抽样,将由此随机抽取的黄曲霉毒素B1浓度对应输入评估模型1,计算获得人群花生黄曲霉毒素B1暴露量,然后通过评估模型2,将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P、花生黄曲霉毒素B1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平均致癌强度M和花生黄曲霉毒素B1对非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平均致癌强度N固定参数以及由评估模型1计算得到的人群花生黄曲霉毒素B1暴露量输入评估模型2,进行多次重复抽样模拟运算,分别得到待评估的特定区域人群人体中花生黄曲霉毒素B1暴露量概率分布和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对特定区人群人体健康风险即原发性肝癌年超额病例数的变异性评估结果;不确定性评估结果:基于S1的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数据集,样本容量为m,采用Bootstrap抽样方法从中有放回地随机抽取多个Bootstrap小样本,每个小样本的样本容量为i,i≤m,然后对每个小样本通过Monte Carlo模拟抽样,重复上述变异性评价过程即选择Monte Carlo抽样方法从各Bootstrap小样本中重复随机抽样,将由此随机抽取的黄曲霉毒素B1浓度对应输入评估模型1,计算人群花生黄曲霉毒素B1暴露量,然后通过评估模型2,将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P、花生黄曲霉毒素B1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平均致癌强度M和花生黄曲霉毒素B1对非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平均致癌强度N固定参数以及由评估模型1计算获得的人群花生黄曲霉毒素B1暴露量输入评估模型2,进行多次重复抽样模拟运算,得到各Bootstrap小样本的花生黄曲霉毒素B1暴露量概率分布,并得到各Bootstrap小样本的原发性肝癌年发生率即原发性肝癌年超额病例数结果,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得到待评估的区域人群人体花生黄曲霉毒素B1暴露分布中相应统计量的概率分布和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对特定区域人群人体健康风险即原发性肝癌年超额病例数的不确定性评估结果。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210264481.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二次电池用正极
- 下一篇:一种治疗喉症的中药复方制剂的检测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G06 计算;推算;计数
G06F 电数字数据处理
G06F19-00 专门适用于特定应用的数字计算或数据处理的设备或方法
G06F19-10 .生物信息学,即计算分子生物学中的遗传或蛋白质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或系统
G06F19-12 ..用于系统生物学的建模或仿真,例如:概率模型或动态模型,遗传基因管理网络,蛋白质交互作用网络或新陈代谢作用网络
G06F19-14 ..用于发展或进化的,例如:进化的保存区域决定或进化树结构
G06F19-16 ..用于分子结构的,例如:结构排序,结构或功能关系,蛋白质折叠,结构域拓扑,用结构数据的药靶,涉及二维或三维结构的
G06F19-18 ..用于功能性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的,例如:基因型–表型关联,不均衡连接,种群遗传学,结合位置鉴定,变异发生,基因型或染色体组的注释,蛋白质相互作用或蛋白质核酸的相互作用
G06F 电数字数据处理
G06F19-00 专门适用于特定应用的数字计算或数据处理的设备或方法
G06F19-10 .生物信息学,即计算分子生物学中的遗传或蛋白质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或系统
G06F19-12 ..用于系统生物学的建模或仿真,例如:概率模型或动态模型,遗传基因管理网络,蛋白质交互作用网络或新陈代谢作用网络
G06F19-14 ..用于发展或进化的,例如:进化的保存区域决定或进化树结构
G06F19-16 ..用于分子结构的,例如:结构排序,结构或功能关系,蛋白质折叠,结构域拓扑,用结构数据的药靶,涉及二维或三维结构的
G06F19-18 ..用于功能性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的,例如:基因型–表型关联,不均衡连接,种群遗传学,结合位置鉴定,变异发生,基因型或染色体组的注释,蛋白质相互作用或蛋白质核酸的相互作用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