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的定量评估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64481.8 | 申请日: | 2012-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53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丁小霞;李培武;白艺珍;周海燕;印南日;姜俊;喻理;张奇;张文;陈小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19/00 | 分类号: | G06F19/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乔宇 |
地址: | 43006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花生 黄曲霉 毒素 sub 污染 人体 健康 风险 定量 评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技术领域,特别是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中的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的定量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花生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的油料与经济作物,是全球最重要的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纯出口优势农产品,总产居中国油料作物首位,是食油兼用型经济作物,我国花生消费量居世界第一。因此,花生在我国农业发展和出口创汇中均居重要地位。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和特曲霉等真菌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和黄曲霉毒素G2四种。其中,黄曲霉毒素B1具有致癌、致突变、免疫抑制和干扰人体对必需微量元素的吸收等特性,被世界卫生组织(WTO)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I类致癌物。在非洲和亚洲发展中国家,黄曲霉毒素B1对原发性肝癌的归因危险度近50%。黄曲霉毒素B1在花生、玉米、大米、小麦、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等100多种农产品和食品中均有检出,其中以花生和玉米受污染最严重。
鉴于黄曲霉毒素B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标准,以保护本国消费者安全,至今近100个国家对黄曲霉毒素B1制定了松紧不一的限量标准。随着国际贸易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出现和国际社会对农产品黄曲霉毒素B1污染问题的广泛关注,欧盟等花生主要进口国对黄曲霉毒素B1限量日趋严格,直接导致我国花生出口损失增加。黄曲霉毒素B1成为限制我国花生出口贸易的关键风险因子。
风险评估是国际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管理的通行做法,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对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确立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为政府制修订农产品或食品标准、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及时发现和预防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制定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评估利用化学污染物浓度数据与膳食消费量数据,通过适当的统计学或数 学方法整合这些数据,估计化学污染物膳食暴露量。根据评估目的、评估范围、评估对象和人群特点,世界卫生组织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农药残留联合会议(JMPR)和欧盟科学委员会等国际研究机构和发达国家一般采用点评估方法,即确定性评估方法,来估计化学污染物的暴露量。该方法假定:所有的个体对某一特定食品消费水平一样,化学污染物总是存在于食品中,且总是处于一个平均或较高的水平。该种方法虽然比较简单易操作,经济成本较低,但评估结果过于粗糙保守,不能对评估模型进行不确定性和变异度分析,不能反映人群和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分布的差异。且由于点评估方法假定了单一的暴露场景,不能给决策者提供足够的信息做出合理又符合实际的判断,从而导致无法实现对化学污染物进行低成本、高效率、可操作性强的应急处置而有效规避或降低人体健康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的定量评估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的定量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待评估的区域,选取与待评估区域相应的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原始数据,决定未检出值至检出限值(LOD值)或定量限值(LOQ值)的数据取值,整理得到符合样本数据分布特征的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数据分布集;
S2:根据评估需要,依据相应的人群特征对待评估区域人群进行划分,然后对划分而得的人群的相应数据包括该人群的花生消费量数据、体重数据进行整合、备用,用于后续评估使用;
S3:构建评估模型,所述评估模型有两个,分别用于人群花生黄曲霉毒素B1暴露量的评估,和在前述评估结果基础上的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定量评估即膳食摄入花生黄曲霉毒素致原发性肝癌超额风险即原发性肝癌超额病例数的评估:
评估模型1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44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二次电池用正极
- 下一篇:一种治疗喉症的中药复方制剂的检测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G06F 电数字数据处理
G06F19-00 专门适用于特定应用的数字计算或数据处理的设备或方法
G06F19-10 .生物信息学,即计算分子生物学中的遗传或蛋白质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或系统
G06F19-12 ..用于系统生物学的建模或仿真,例如:概率模型或动态模型,遗传基因管理网络,蛋白质交互作用网络或新陈代谢作用网络
G06F19-14 ..用于发展或进化的,例如:进化的保存区域决定或进化树结构
G06F19-16 ..用于分子结构的,例如:结构排序,结构或功能关系,蛋白质折叠,结构域拓扑,用结构数据的药靶,涉及二维或三维结构的
G06F19-18 ..用于功能性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的,例如:基因型–表型关联,不均衡连接,种群遗传学,结合位置鉴定,变异发生,基因型或染色体组的注释,蛋白质相互作用或蛋白质核酸的相互作用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