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獭蛤的人工养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60961.X | 申请日: | 201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77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陈瑞芳;彭慧婧;蔡德建;邹杰;刘丽梅;刘海娟;曾梦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6000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大獭蛤的人工养殖方法。大獭蛤传统的养殖方法成活率比较低,这是因为大獭蛤浅海养殖放苗之后就基本不能变换养殖场所,养殖清理工作也很难开展,如遇到赤潮或病害时,没办法清理场地及转移养殖场所,只能寄希望于大獭蛤本身的抗病能力,不能主动的防御及采取措施,被动地观望,这就是大獭蛤在养殖过程中成活率低的原因。本发明提供的大獭蛤的人工养殖方法,通过选取养殖框、苗种选择、苗种投放、养殖管理及成贝收获5个措施,提高了养殖成活率,达到了90%-98%,生长速度快,比传统养殖方法缩短了3-8个月养殖期,养殖管理方便,抗敌害能力强,成年贝采收方便。 | ||
搜索关键词: | 大獭蛤 人工 养殖 方法 | ||
【主权项】:
大獭蛤的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养殖框:选用定制的养殖框,由塑料材料制备,养殖框是四方体或长方体或球体或圆柱体,上部开口,四周及底部是栅栏状,栅栏之间的间隔距离是5‑30毫米,底部也可以是布满均匀的圆洞,圆洞直径是2‑10毫米,养殖框的深度是30‑80厘米,容积是0.1‑2.0立方米,在养殖框底层铺设20‑40目的筛网防漏膜,防漏膜上铺放10‑30厘米厚粒径在2‑3.5毫米的海砂,在养殖框最上层铺放20‑50厘米厚粒径1‑1.5毫米左右的海砂;(2)苗种选择:大獭蛤苗种选用壳厚、苗体肥硕、结实,壳缘完整,大小整齐,喷射水柱有力,杂质少、清洁、斧足伸缩活泼,潜钻迅速,色泽偏玉白色的大獭蛤池塘中培苗或大獭蛤海区中培苗,在种苗的运输过程中必须充氧运输,每隔4~5小时换新鲜海水一次,运输容器的装贝密度是每立方米40‑60公斤,常温下整个运输过程不能超过24小时;(3)苗种投放:将苗种投放入养殖框里的砂粒中,苗种在体长2.8‑3.2厘米长,即140~160粒/公斤时,投放密度是300‑500粒/立方米砂粒,种苗在体长1.0‑1.5厘米,即4000‑5000粒/公斤时,投放密度是2500‑3200粒/立方米砂粒,当海上培育贝苗达到体长2.8‑3.2厘米,即140~160粒/公斤时,再疏苗使密度达到300‑500粒/立方米砂粒,继续培育;(4)养殖管理:养殖期间每隔2‑3个月进行一次养殖框的清理洗刷,驱除敌害生物,监测海区生物变化情况,海水盐度维持在19‑33‰之间,海水温度维持在10‑30℃之间,遇到海水盐度变化过大或赤潮以及海区自然环境、气候的变化过于剧烈时,及时将养殖框整体转移至合适的环境;(5)成贝收获:大獭蛤在养殖框内经过9‑12个月的浅海养殖,壳长可达到8‑10厘米,每公斤16‑24个,即可收获,收获时采贝人员潜入海底,把养殖框整体提框起捕或用起贝器逐个采捕。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010560961.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有噻呋酰胺与代森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 下一篇:温室随风变向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