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獭蛤的人工养殖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560961.X 申请日: 2010-11-25
公开(公告)号: CN102077789A 公开(公告)日: 2011-06-01
发明(设计)人: 陈瑞芳;彭慧婧;蔡德建;邹杰;刘丽梅;刘海娟;曾梦清 申请(专利权)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K61/00 分类号: A01K61/0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536000 广西*** 国省代码: 广西;4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大獭蛤 人工 养殖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的海产双壳贝类的养殖技术,尤其是大獭蛤的人工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大獭蛤(Lutmria maxima jonas)俗称“象鼻螺”,其肉质细嫩,口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名贵的海珍品,在自然界中,大獭蛤主要生活于我国南方海域的潮下带至水深10米的沙泥质海底,其生活方式为埋栖型,以单胞藻、底栖硅藻及有机碎屑等为食。该贝生长迅速,一年即可达商品贝规格(16~24个/千克),大獭蛤以其生长快、个体大、适应性强、价格高等特性,作为一种新型的养殖品种其优良性状特别突出,是自然界中为数不多的无需改良的天然优良养殖品种之一,适宜大面积推广养殖。事实上沿海一带的养殖户近年来陆续收集大獭蛤中贝或天然苗种进行浅海围网暂养,获得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积累了不少的养殖经验。由于其养殖方式相对简单,投资不大,风险小,效益大,资金周转快,因此养殖户对大獭蛤养殖的积极性很高。然而,按照上述传统的养殖方法,大獭蛤的成活率是比较低的,这是因为大獭蛤浅海养殖放苗之后就基本不能变换养殖场所,养殖清理工作也很难开展同时,如遇到赤潮或病害时,没办法清理场地及转移养殖场所,只能寄希望于大獭蛤本身的抗病能力,不能主动的防御及采取措施,被动地观望,这就是大獭蛤在养殖过程中成活率低的原因。同时养殖过程中的劳动强度比较大,特别是捕获大獭蛤的时候,需要采贝人员潜水下去寻找,起贝,每人每天起贝量约100kg左右,水下作业时间长,耗费人力物力。除此以外,经检索,并未发现有其它大獭蛤养殖技术的披露,因此,寻找一种更方便、更有利于提高大獭蛤养殖成活率及降低劳动强度的方法是很有意义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更先进的大獭蛤人工养殖方法,克服目前大獭蛤人工养殖方法成活率低,劳动强度大的不足,最大限度的提高大獭蛤的养殖成活率,从而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上述发明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的实施得以实现,大獭蛤的人工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养殖框:选用定制的养殖框,由塑料材料制备,养殖框是四方体或长方体或球体或圆柱体,上部开口,四周及底部是栅栏状,栅栏之间的间隔距离是5-30毫米,底部也可以是布满均匀的圆洞,圆洞直径是2-10毫米,养殖框的深度是30-80厘米,容积是0.1-2.0立方米,在养殖框底层铺设20-40目的筛网防漏膜,防漏膜上铺放10-30厘米厚粒径在2-3.5毫米的海砂,在养殖框最上层铺放20-50厘米厚粒径1-1.5毫米左右的海砂;

(2)苗种选择:大獭蛤苗种选用壳厚、苗体肥硕、结实,壳缘完整,大小整齐,喷射水柱有力,杂质少、清洁、斧足伸缩活泼,潜钻迅速,色泽偏玉白色的大獭蛤池塘中培苗或大獭蛤海区中培苗,在种苗的运输过程中必须充氧运输,每隔4~5小时换新鲜海水一次,运输容器的装贝密度是每立方米40-60公斤,常温下整个运输过程不能超过24小时;

(3)苗种投放:将苗种投放入养殖框里的砂粒中,苗种在体长2.8-3.2厘米长,即140~160粒/公斤时,投放密度是300-500粒/立方米砂粒,种苗在体长1.0-1.5厘米,即4000-5000粒/公斤时,投放密度是2500-3200粒/立方米砂粒,当海上培育贝苗达到体长2.8-3.2厘米,即140~160粒/公斤时,再疏苗使密度达到300-500粒/立方米砂粒,继续培育;

(4)养殖管理:养殖期间每隔2-3个月进行一次养殖框的清理洗刷,驱除敌害生物,监测海区生物变化情况,海水盐度维持在19-33‰之间,海水温度维持在10-30℃之间,遇到海水盐度变化过大或赤潮以及海区自然环境、气候的变化过于剧烈时,及时将养殖框整体转移至合适的环境;

(5)成贝收获:大獭蛤在养殖框内经过9-12个月的浅海养殖,壳长可达到8-10厘米,每公斤16-24个,即可收获,收获时采贝人员潜入海底,把养殖框整体提框起捕或用起贝器逐个采捕。

采取上述措施的本发明,具有这样的特点:

1、成活率高,放养壳长规格为4000~5000粒/公斤的大獭蛤苗种,传统方法养殖的大獭蛤成活率一般是30%以下,本发明养殖成活率是65~80%,同样放养规格约140-160粒/公斤的苗种,传统方法养殖的大獭蛤成活率一般是在60%以下,本发明养殖成活率是90%-98%;

2、生长速度快,传统方法养殖的大獭蛤养殖周期是为12-18个月,沉框式养殖周期为9-12个月,缩短了3-8个月;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096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