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冲击强度改性剂、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改性剂的树脂组合物有效
| 申请号: | 99809545.1 | 申请日: | 1999-07-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312835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9-12 |
| 发明(设计)人: | 中村敬治;伊藤公一;中田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8L51/00 | 分类号: | C08L51/00;C08L27/06;C08L101/00;C08F285/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宏军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强度 改性 制造 方法 以及 使用 树脂 组合 | ||
1.一种冲击强度改性剂,其特征在于,其主要成分为丙烯酸橡胶类接枝共聚物,它是使1种以上的乙烯基类单体(B)接枝聚合到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橡胶(A)上而形成的;其中所说的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橡胶(A)的主要成分包括作为构成成分含有带支链的醇或烷基碳原子数在13以上的醇的(甲基)丙烯酸酯、或者含有羟基、或甲氧基、乙氧基的(甲基)丙烯酸酯中至少1种的丙烯酸橡胶(A1)成分,和作为构成成分含有丙烯酸正丁酯的丙烯酸橡胶(A2)成分。
2.一种冲击强度改性剂,其特征在于,其主要成分为丙烯酸橡胶类接枝共聚物,它是使1种以上的乙烯基类单体(B)接枝聚合到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橡胶(A)上而形成的;其中所说的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橡胶(A)的主要成分包括作为构成成分含有带支链的醇或烷基碳原子数在13以上的醇的(甲基)丙烯酸酯中至少1种的丙烯酸橡胶(A1)成分,和作为构成成分含有丙烯酸正丁酯的丙烯酸橡胶(A2)成分。
3.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冲击强度改性剂,其特征在于,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橡胶(A)在10℃以下具有2个以上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4.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冲击强度改性剂,其特征在于,由丙烯酸橡胶(A1)成分而来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1)比由丙烯酸橡胶(A2)成分而来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2)还要低。
5.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冲击强度改性剂,其特征在于,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橡胶(A)是由作为构成成分含有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乙氧基乙酯、丙烯酸甲氧基三丙二醇酯、丙烯酸4-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中至少1种的丙烯酸橡胶(A1)成分、和作为构成成分含有丙烯酸正丁酯的丙烯酸橡胶(A2)成分构成,由丙烯酸橡胶(A1)成分而来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Tg1)比由丙烯酸橡胶(A2)成分而来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2)还要低。
6.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冲击强度改性剂,其特征在于,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橡胶(A)是由作为构成成分含有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中至少1种的丙烯酸橡胶(A1)成分、和作为构成成分含有丙烯酸正丁酯的丙烯酸橡胶(A2)成分构成。
7.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冲击强度改性剂,其特征在于,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橡胶(A)中,含有丙烯酸橡胶(A1)成分5~95重量%和丙烯酸橡胶(A2)成分95~5重量%。
8.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冲击强度改性剂,其特征在于,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橡胶(A)中,在20重量%以下的范围内含有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不饱和键的单体。
9.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冲击强度改性剂,其特征在于,丙烯酸橡胶(A1)成分和丙烯酸橡胶(A2)成分,作为构成成分,分别在0.1~20重量%的范围内含有1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不饱和键的单体。
10.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冲击强度改性剂,其特征在于,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橡胶(A)的粒径的个数分布,为在0.05μm~0.4μm处具有至少2个以上峰的多分散分布,70重量%以上的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橡胶(A)的粒径在0.05μm~0.4μm内。
11.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冲击强度改性剂,其特征在于,丙烯酸橡胶类接枝共聚物,是由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橡胶(A)5~95重量%和乙烯基类单体(B)95~5重量%构成。
12.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冲击强度改性剂,其特征在于,丙烯酸橡胶类接枝共聚物,是由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橡胶(A)50~95重量%和乙烯基类单体(B)50~5重量%构成。
13.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冲击强度改性剂,其特征在于,丙烯酸橡胶类接枝共聚物,是由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橡胶(A)80~95重量%和乙烯基类单体(B)20~5重量%构成。
14.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冲击强度改性剂,其特征在于,丙烯酸橡胶类接枝共聚物,是由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橡胶(A)82~95重量%和乙烯基类单体(B)18~5重量%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丽阳株式会社,未经三菱丽阳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80954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