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锁式接头无效
申请号: | 99257439.0 | 申请日: | 199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460840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1-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家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福 |
主分类号: | F16L47/06 | 分类号: | F16L47/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辛,黄力行 |
地址: | 新加坡裕廊工业区***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锁式 接头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管道系统的双锁式接头。这种异型接头可用于各种硬聚氯乙烯、氯化聚氯乙烯、ABS、聚碳酸酯、聚砜以及其它采用或不采用粘合剂进行密封连接的塑料管道系统中,也可用于聚丙烯、聚乙烯以及其它采用加热方式进行密封连接的塑料管道系统中。这种接头既可用于非压力管道系统中,也可用与压力管道系统中。这种接头可应用在包括建筑、土木工程、工业、农业等领域所用的各种给/排水用的各种气、液输送用的采用或不采用粘合剂进行密封连接的或采用加热方式进行密封连接的塑料管道系统。
目前在施工中采用粘合剂和采用加热方式进行密封连接的塑料管道接头的密封工作面是单面式的,也就是,每个接头只有一个表面(内表面或外表面)可以和另一个不同形状的接头或管子的一个表面(外表面或内表面)发生接触。因此,当使用粘合剂后或加热后,两者的粘合只发生在前者的内表面和后者的外表面之间,后者只发生在前者的外表面和后者的内表面之间。因此使用现有接头铺设的管道系统,由于各种原因在接头处容易出现泄漏问题,使得接头处的泄漏成为管道系统中最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缺陷之一。
产生泄漏的原因有:
1)在施工中接头处粘接部位所用的粘合剂太少,或者粘合剂涂得不
均匀,接头和管子(或另一个接头)的部分接触面之间没有粘合
而产生空隙,如图5a,6a所示。
2)由于管子或另一接头的表面受损或变形而使管子或另一个接头不
能完全插入接头中,接头和管子或另一接头之间的粘合面不能充
分接触而产生空隙,如图5b,6b所示。
3)管子或另一个接头的端面不平,使得管子或另一接头在插入接头
中后,接头和管子或另一个接头之间有部分表面不能充分接触而
产生空隙,如图5c,6c所示。
4)诸如接头和管子之间的内外径配合不良等原因而产生的空隙。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在同一端同时提供两个产生密封作用的接触面或粘合面的双锁式接头,从而能有效地防止管道系统在接头处出现泄漏。
上述目的,按照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即,在上述这种用于管道系统的双锁式接头中,在接头的周壁上形成一个U字形的结构,从而当管子或另一个接头插入该结构中时可形成两个产生密封作用的接触面。如果在插入之前在配合部位涂上粘合剂,这两个接触面就成为致密的粘合面。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有利结构,U字型结构件的一边形成接头的一部分,而另一边则大体平行于上述接头壁。并且,上述U字型结构件的两边大体相互平行。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有利结构,在其与连接的管或另一接头一端的外侧涂有粘合剂。为了提高密封效果,也可以在插入U字型结构件中的管子或另一接头的内侧或外侧或内外两侧涂有粘合剂。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有利结构,接头的两端之间可以是直线连接,也可以是一曲线段,以便适应管道系统不同的形状需求。
由于双锁式接头可以在同一端同时提供两个产生密封作用的接触面或粘合面,接头处的密封效果要比现有的接头好,所以,本实用新型的双锁式接头可以有效地防止管道系统中接头处产生泄漏。
下面借助于附图所示的实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中:
图1以剖视图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双锁式接头的第一实施例,其处于接合前的状态;
图2以剖视图表示图1的处于接合状态的接头;
图3以剖视图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双锁式接头的第二实施例,其处于接合前的状态;
图4以剖视图表示图3的处于接合状态的接头;
图5a-c以剖视图表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接头;
图6a-c以剖视图表示现有技术中的又一种接头;
图7以剖视图表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管道系统。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双锁式接头1与管2处于连接前的状态。为了与管2形成两个接触面,在接头1的周壁上设有U字型的结构件3,其中在U字型的结构件3中可插入管2。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有利的结构,U字型结构件3的一边是接头管壁5的一部分,这一接头管壁5相对于接头1的另一端管壁6略向内偏移。管壁5和6之间借助一斜面7而相互连接。在斜面7处引出U字型结构的另一边4。该边4大体上与管壁5平行,但与管壁6不处在一条直线上。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有利的结构,U字型结构的一边4(或5)与管壁6准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福,未经张家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574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