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操作智能仪器无效
申请号: | 99256145.0 | 申请日: | 1999-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434105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6-13 |
发明(设计)人: | 蒋庄德;刘晓峰;马少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3/00 | 分类号: | B25J1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交通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贾玉健 |
地址: | 710049***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操作 智能 仪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操作智能仪器,属于精密仪器技术领域,在生物工程、医学、MEMS(微型机械电子系统)领域实现微操作。
多自由度微操作是微操作仪器完成微操作的核心,根据抓取原理和驱动方式的不同,微夹持器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静电式夹持器:通常以硅为材料,采用叉指式结构,可实现小型化与集成化,但是由于静电场的特性,难以实现大的力和位移输出。
(2)真空吸附式微夹持器:对特定的操作,如抓取球形透镜,可以使用真空吸附原理。但是这样的动作只限于抓取和松开两种,而且只能对于有规则表面形状的物体。在夹持器上还可以装上一维力传感器,以测量施加于透镜上的力。
(3)电磁驱动式微夹持器:这种微夹持器是以电磁力为驱动电源,带动斜楔推动夹爪完成夹持动作,是一个将电磁能转化为机械能实现夹持功能的组件。它的结构相对复杂,装配精度要求高。
(4)压电驱动式夹持器压:电驱动式微突持器是一个将电场能转换为机械能的集成化组件。它的驱动元件采用压电元件,执行机构多采用柔性铰链机构,工作时,施加相应的电压,压电元件产生伸缩变形,驱动柔性铰链机构实现位移放大,并完成突持动作。它的投入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出一种微操作智能仪器,其微机械手主要是由热双金属构成,控制它的温度,便可使它变形、弯曲,完成夹持及摆臂运动,具有原理简单、投入少、易实现、动作平稳、动作范围大等优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微机械手12的运动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微机械手12的结构原理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详细说明。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微机7,受微机7控制的步进电机8,微动工作台9,视觉监视系统10,微机械手12,步进电机8置于微动工作台9上,微机械手12与步进电机8的轴相连接,并被视觉监视系统10所监控。上述结构均置于三维工作台11上。
参见图2,通过微机7的控制软件控制步进电机8、微动工作台9辅助微机械手12提供轴向旋转和前后的运动,微机械手12的摆臂和抓取动作的控制是由与之配置的单片机(图中标出)完成,微机通过串口向单片机发送需要的控制命令。三维工作台11提供大范围内的宏观运动。视觉监视系统10提供视觉反馈。
参见图3,微机械手12包括一热双金属片1,热双金属片1上缠绕有漆包线2、3,热双金属片1通过隔热层4与一弹性金属片5相配置,弹性金属片5上配置有应变片6。
使用时,漆包线2、3分别与电源相连接,通过PWM(脉宽调制)的控制方式控制电源的开关、可将加热功率细分成许多份,漆包线2或3发热后热双金属1就发生变形。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容易控制夹持力的大小,当弹性金属片5受到来自变形后的发热双金属片1的挤压就会发生弹性变形,应变片6的电阻随之改变。通过电桥将电阻的变化变换成电压的变化,再经过A/D后反馈给单片机的CPU,即可准确、迅速达到设定的夹持力。
本实用新型是一个集机器人操作手、力觉系统、显微镜视觉系统为一体的微型物体的作业系统,在微型零件装配、细胞操作、集成电路组装等技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研究意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561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