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型客车顶置明装蒸发器风机总成无效
| 申请号: | 99241765.1 | 申请日: | 1999-1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402523Y | 公开(公告)日: | 2000-10-25 | 
| 发明(设计)人: | 陈苏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苏红 | 
| 主分类号: | B60H1/32 | 分类号: | B60H1/32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纪纲 | 
| 地址: | 40004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微型 客车 顶置明装 蒸发器 风机 总成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内的空调装置,特别是一种微型客车内的顶置蒸发器。
现有的用于客车上空调装置的蒸发器一般是由壳体、离心式风机、电机、横排管带式蒸发器芯、进风格栅和出风格栅构成,它是由一个电机带动其两侧的两台风机转动,热空气沿进风格栅流入风机后,流动方向改变九十度,再经蒸发器芯热交换后的冷空气从出风格栅排出。这种结构的蒸发器存在着体积大、功耗高、噪声大和制冷效率低等不足,因空气通道的拐弯较多而造成系统空气流动阻力较大,所采用的管带式蒸发器芯,使凝结水不能下落而容易在局部高风速的地方被吹出机外,而且壳体内的单个集水槽及排水管呈水平设置,使凝结水在车辆倾斜时容易外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噪声低、体积小和制冷效率高的微型客车顶置明装蒸发器风机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有壳体、进风格栅、出风格栅和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壳体内在进风格栅与出风格栅之间的同一水平面上通过支撑架依次设置有蒸发器芯和风机,制冷剂吸入管通过膨胀阀接在蒸发器芯的吸入口上,制冷剂排出管接在蒸发器芯的排出口上,风机与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机连接。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工作的:制冷剂从制冷剂吸入管经膨胀阀后成汽态,从吸入口进入蒸发器芯内,汽态的制冷剂与外面的热空气发生热交换后变成液态从蒸发器芯的排出口流出,如此反复呈循环流动;控制电路通过电机带动风机工作,在风机的抽吸作用下,使热空气从进风格栅进入,热空气经过蒸发器芯时,与蒸发器芯内的制冷剂发生热交换而变成冷空气,冷空气从出风格栅向外吹出,从而达到车内空气制冷的目的。因空气呈直线流动而空气阻力很小;其结构布局紧凑合理,体积仅为原有产品的三分之一;一台电机带一台风机,因而噪声小、功耗低,提高了制冷效率。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1.结构简单,结构紧凑,造型美观,体积仅为原有产品的三分之一;
2.噪声低,功耗低,制冷效率高;
3.采用圆管式蒸发器芯、两个并排接水槽和四个排水通道,可以防止凝结水不易吹出机外,即使车辆有一定角度的倾斜也只利于凝结水的排出而不会外溢。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3为蒸发器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进风格栅;3.出风格栅;4.蒸发器芯;5.风机;6.制冷剂吸入管;7.膨胀阀;8.吸入口;9.制冷剂排出管;10.排出口;11.电机;12.支架;13.热传递管;14.热传递片;15.前接水槽;16.后接水槽;17.排水通道。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壳体1、进风格栅2、出风格栅3和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壳体1内在进风格栅2与出风格栅3之间的同一水平面上通过支撑架依次设置有蒸发器芯4和风机5,制冷剂吸入管6通过膨胀阀7接在蒸发器芯4的吸入口8上,制冷剂排出管9接在蒸发器芯4的排出口10上,风机5与设置在壳体1内的电机11连接。
由图1并结合图2可知,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工作的:制冷剂从制冷剂吸入管6经膨胀阀7后成汽态,从吸入口8进入蒸发器芯4内,汽态的制冷剂与外面的热空气发生热交换后变成液态从蒸发器芯4的排出口10流出,如此反复呈循环流动;控制电路通过电机11带动风机5工作,在风机5的抽吸作用下,使热空气从进风格栅2进入,热空气经过蒸发器芯4时,与蒸发器芯4内的制冷剂发生热交换而变成冷空气,冷空气从出风格栅3向外吹出,从而达到车内空气制冷的目的。因空气呈直线流动而空气阻力很小;其结构布局紧凑合理,体积仅为原有产品的三分之一;一台电机带一台风机,因而噪声小、功耗低,提高了制冷效率。
如图3所示,蒸发器芯4是由一根固于支架12上的弯曲多折的热传递管13构成,热传递管13上设置有多个热传递片14。
如图2所示,热空气在机内发生热交换时,空气中的水份凝结在蒸发器芯及风机上,为了防止该凝结水溢出机外,与蒸发器芯4相对应的壳体1内底部设置有前接水槽15;与风机5相对应的壳体1内底部设置有后接水槽16;结合图1可知,前接水槽15和后接水槽16上均设置有与壳体1外连通的排水通道17,这样一来,凝结水可通过排水通道排出车外,即使车体有一定的倾斜,也不会使凝结水外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苏红,未经陈苏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417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