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脑壳体无效
| 申请号: | 99241049.5 | 申请日: | 1999-1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4052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0-11-08 |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忠;陈允隆;刘宇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金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脑 壳体 | ||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脑壳体,尤指一种具有外壳和基座,其间并通过连接装置而导引、组装成一体的电脑壳体。
典型的立式电脑壳体形如盒状体,其具有一开口用以封装诸如磁盘驱动器、主机板、光盘驱动器及电源供应器等次系统元件。该种壳体由前、后、上、下侧板围成,一侧板为固定的,另一侧板则可移动,在组装过程中,必须将壳体的固定侧板翻转过来向下以使可移动侧板对应的开口朝上以利组装。然而,需要组装或维修时,这些侧板限制了电脑次系统元件装设,为易于装设及维护电脑系统内的各次系统元件,设计者必须扩大壳体内部空间。
为解决上述问题,一种可以改善电脑内部元件组装特性的抽屉式壳体已经研制出来。其中主机板承载架可滑动地安装于壳体内,并具有可拆性,并设有滑轨式承载架用于安装电源供应器和磁盘驱动器(包括硬、软磁盘驱动器)等元件,从而利于组装。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中央处理器(CPU)的速度已超过500MHz,当一个具有500MHz的中央处理器安装于电脑壳体中时,由电磁干扰引起的问题将很严重而必需解决。而上述壳体是由厚度在0.7至1.2毫米之间的金属板材制成的,且其上开设有若干孔洞,板间存有间隙,电磁波会从这些孔及间隙处溢出,尤其从前板的孔洞及前板与其它板接合的间隙溢出的电磁波更是直射电脑使用者。因此前板上的孔洞尺寸是设计为既可防止电磁波泄漏,同时又可散掉电脑内部中央处理器(CPU)及其它元件所产生的热量。
为防止电磁波从壳体的间隙处漏掉,可以外加弹片或在壳体接合边缘设置弹性指夹,以防止两相接壳板间的间隙。然而,以弹片防止电磁波干扰的方法需要通过数次测试后,确定弹片安装的位置,但却不能确定需要多少弹片才能有效减少电磁波干扰。而弹性指一般与壳板一体成形,所以壳板材料的特性限制了弹性指的性能。而且当壳体拆装二至三次后,该一体成形的弹性指会失去弹性而不能再与壳板接触,所以,当一台电脑拆装三次之后,电脑壳体将不再具有防电磁干扰的功能。
罐头型电脑壳体则提供了防止电磁干扰最有效方法。这种壳体前板与两侧板以铆钉铆合固接,因此顶板和底板与这些板之间不存在间隙。该种罐头型壳体有一个轨道式安装托架用以固定次系统元件,此轨道式安装托架从开口滑入壳体内之后,以后板封闭此开口。然而,此托架仅通过壳体的滑轨支撑,因此具有不稳定性。在船运时,这种电脑壳体结构将无法承受可能出现的破坏。而且,滑轨式安装托架在壳体和托架之间会有配合公差,这使安装在托架上的磁盘驱动器不能与前板对齐,而使磁盘驱动器面板伸出前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防电磁干扰性能及易于组装性能的电脑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脑壳体,该壳体具有导向和定位基座与外壳的配合装置,从而增强电脑壳体结构,及用于定位和导引基座与外壳配合的连接装置,从而利于组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该电脑壳体具有外壳及基座,其中外壳的顶壁、底壁以及侧壁构成收容空间,该外壳还具有一前壁,前壁上开设一连通收容空间的开口。基座可滑动收容于外壳的收容空间中,并具有前板、后板及桥接其间的架体及底板。而连接装置则将基座前板与外壳前壁卡合连接一体。
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结构稳固、组装容易且具有良好的防电磁干扰性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壳前壁的立体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壳前壁的局部放大图,以显示一垂片。
图3A是本实用新型的基座前板的立体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基座前板的局部放大图,以显示一定位孔。
图4A是在无配合公差下,本实用新型的基座定位孔与外壳垂片配合的局部放大图。
图4B是在有配合公差下,本实用新型的基座定位孔与外壳垂片配合的局部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金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金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410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