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暖炉无效
| 申请号: | 99239605.0 | 申请日: | 1999-09-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392102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8-16 |
| 发明(设计)人: | 邵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邵汉华 |
| 主分类号: | F24D13/02 | 分类号: | F24D13/02 |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仿卫 |
| 地址: | 台湾省高雄市三***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暖炉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加热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可以加速扩散电暖炉的暖气,使空向内快速充满暖气,以节省电能的电暖炉。
在寒冷的冬季,寒冷冰凉的气侯常会让人冻得难受,尤其是老人或儿童较难以忍受冰冷的气候,因此在冷冬时节,部分人会在室内使用暖气机,通过暖气机散发热气,使室内气温升高,驱走寒冷空气。然而目前所使用的电暖气[A](请参阅附图一)由发热管[B]经电流加温后,发出热气再散布于室内,而发热管[B]所产生的热气受到室内冷空气影响,部份热气会被冷空气冷却,所以在使用电暖气[A]时,经常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使热空气散布在室内,但相对的也使电暖气耗用相当多的电量,电费也因而提高,所以电暖气的使用情形并不普遍,多数人还是得忍受冰冷寒凉的气温,如何将电暖气加以改善,使电暖气具有较佳的实用性,以在冬季时室内可以有温暖气温,也成为当前急需改良之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多个发热元件同时散出热气,加速热气的形成,并由反射元件将热气快速散布于室内,使室内在短时间内即达到暖和的电暖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暖炉,基座上设有支架,该支架上设有弧面,在该弧面上凸设有凸杆,该凸杆上设有数个发热元件;所述的弧面上设有反射元件,该反射元件呈抛物面形,并且所述的反射元件的外缘形成倒钩,所述的倒钩将安全罩网上的环边扣住,使该安全罩网得以固定于所述的反射元件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由于多个发热元件同时产生热气,可以缩短热气形成时间,再由反射元件辅助,可将热气快速散布于室内,使室内能在短时间内充满热气,能减少电量的使用,节省费用。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附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电暖炉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情形示意图;其中:
[10]、电暖炉;[11]、基座;[12]、支架;[13]、弧面;[14]、凸杆;[15]、发热元件;[20]、反射元件;[21]、倒钩;[30]、安全罩网;[31]、环边;[A]、电暖气;[B]、发热管;
请参阅如后附图2、附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暖炉[10]是在基座[11]上设有一支架[12],该支架[12]上形成弧面[13]状,在弧面[13]上凸设有凸杆[14],该凸杆[14]上则设有数个发热元件[15](如钨丝、电热棒、电热管等);在弧面[13]上装设有反射元件[20],该反射元件[20]略呈弧面扩张状(即抛物面状),并与反射元件[20]的外缘形成倒钩[21]状,通过该倒钩[21]将安全罩网[30]的环边[31]扣住,使该安全罩网[30]得以固置于反射元件[20]上,组成电暖炉[10],避免在使用时异物进入电暖炉[10],也可防止碰触到发热件[15]或反射元件[20]的情形产生。
参见附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暖炉[10]在使用时,数个发热元件[15]产生热气(发热元件[15]的电源连接电路情况不在本实用新型的创作范围内,因此不详加说明),热气产生快,其中部份热气直接散布于空间中,而有部分热气投射于反射元件[20]之上,经由反射元件[20]将发热元件[15]所产生的热气反射,快速散布于空间中,由于反射元件[20]面积较宽大,使反射热气的范围扩大,且反射元件[20]因接受发热元件[15]的热气,也会将热气附著于反射元件[20]上,使反射元件[20]具有部分热气,增加热源产生数量,能由发热元件[15]及反射元件[20]更快速达到散热的作用,以在短时间内将热气散布于空气中。
再者,因发热元件[15]及反射元件[20]相辅的散热作用,能使热气散布情形佳,在封闭的空间中短时间内即布满热气,同时也能减少电暖炉[10]的用电量,不致耗用过多的电能,能节省用电费用,符合经济效益。
参见附图2、附图3、附图4,所述的反射元件[20]的中轴线呈倾斜状,可以让电暖炉得以对准需要暖气的地方投射热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邵汉华,未经邵汉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396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