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压顶升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9239562.3 | 申请日: | 1999-09-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398252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9-27 |
| 发明(设计)人: | 董顶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爱军;董顶富 |
| 主分类号: | B66F3/24 | 分类号: | B66F3/24 |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赛云 |
| 地址: | 315041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以液压为动力的顶升装置。
顶升装置通常称为千斤顶,广泛应用于货物搬运需要顶升的场合,例如与托盘搬运车配套使用,在重物搬运行业是不可缺少的装备。顶升装置有以电机为动力的机械结构的顶升装置和以液压为动力的液压顶升装置。液压顶升装置通过手动操纵柱塞泵,使液压油通过供油油路上的止通阀吸入到油腔内,柱塞泵的往复工作,就使活塞杆完成顶升任务,活塞杆顶升一次柱塞泵就工作一次,但当第二次顶升重物前的空行程自动顶升到位时,还是由柱塞泵的起动来完成,这样,造成柱塞泵的频繁起动,增加了很多零部件的磨损,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都受到影响,这是缺陷之一;当活塞杆举升重物超载时,因无超载保险措施,故影响使用中的安全性,这是缺陷之二。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其目的之一是设计一种具有蓄能器的液压顶升装置,以解决第二次顶升重物前的空行程自动顶升到位的问题;目的之二是在供油油路中设置限压切断阀以解决超载保险问题,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根据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是:包括密封连接的缸体和缸盖,与缸体连体的底座,缸体内的活塞缸和由液压顶升的活塞杆,以及液压供油油路,所述的液压供油油路包括由弹簧复位的柱塞泵,手动操纵的压把设在柱塞泵顶部,柱塞泵的输入端经油路上的止通阀5A接向设在缸体外的贮油箱,输出端经止通阀7A接向缸体活塞缸,活塞缸底部输出油路经回油开关11C接向贮油箱,其特征是所述的底座上设有蓄能器,它包括与底座固定的蓄能器壳体,内设有固定的柱塞,在蓄能器油腔内作上、下移动的活塞头和作用其上的弹簧,该蓄能器并联在止通阀7A的油路上,一端由止通阀8A与柱塞泵输出端连接,另一端的上、下油腔一路连接三通开关9B并经油路上的止通阀9A接向活塞缸,另一路由下油腔经止通阀6A接向贮油箱。
所述的活塞缸底部输出油路上并联一设有限压切断阀12D的另一油路,并接向贮油箱。
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液压供油油路中并联了蓄能器和限压切断阀12D,不仅解决了活塞杆第二次顶升重物前的空行程自动顶升到位问题,省略了柱塞泵在活塞杆空行程时的再次起动,避免了因频繁起动而导致的零部件磨损,使工作效率提高一倍以上,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解决了超载保险问题,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本设计还具有结构简单、实用价值高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外形结构正面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油路结构图。
以下将结合上述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再进行详细描述。
参见图1-4,液压顶升装置包括连体的缸体(1)和底座(9),固定在底座上的蓄能器(6)和由弹簧(7)复位的、手动压把(4)操纵的柱塞泵(8),压把设在柱塞泵顶部固定在缸体上。缸体内是活塞缸(15),由缸盖(2)密封连接,活塞缸中的活塞杆(3)是举升重物的顶杆,由液压顶升。
蓄能器包括蓄能器壳体(11)和固定的蓄能盖(5),内设有固定的中空柱塞(14),作上、下移动的活塞头(13)和作用其上的弹簧(10),并形成上油腔(12)和下油腔(16)。
液压供油油路分设在缸体、底座、蓄能器壳体内,通油孔分布在底座内,包括手动操纵压把实现供油的柱塞泵,柱塞泵有一个输入端一个输出端,输入端经油路上的止通阀5A接向设在缸体外的贮油箱(17),实现单向供油。输出端分并联的两路,一路经止通阀7A接向缸体活塞缸,另一路经止通阀8A接向蓄能器,蓄能器又分两路输出,一路的上、下油腔连接手动的三通开关9B、止通阀9A与缸体活塞缸接通,另一路由下油腔通过止通阀6A接向贮油箱。三通开关9B的三通分别与蓄能器的下油腔、经柱塞内孔的上油腔和止通阀9A相通。
缸体活塞缸底部输出油路一路经手动的回油开关11C接向贮油箱,另一路与其并联的经限压切断阀12D接向贮油箱。
本实用新型的动态结构如下:
当活塞杆处在缸体活塞缸最低位置时,三通开关9B和回油开关11C手动关闭截止,作好顶升准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爱军;董顶富,未经杨爱军;董顶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395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