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环形侧电极式火花塞无效
申请号: | 99231777.0 | 申请日: | 1999-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375783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4-26 |
发明(设计)人: | 高凤岗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世豪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P15/00 | 分类号: | F02P15/00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黄首一 |
地址: | 61143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形 电极 火花塞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特别是汽油发动机点火用的火花塞。
众所周知,火花塞是汽油发动机点火装置中的一个重要器件,火花塞的结构形式较多,其中的单侧极开叉式火花塞,如图1、2所示,有绝缘体1、绝缘体中心部的中心电极2及其相联接的接线螺杆3及其接线螺母4、与绝缘体外周相配合的壳体5及其相联接的一个弯折至中心电极上方的侧电极6,侧电极的弯折端部制成V形的开叉式结构,使火花塞的火花间隙7位于中心电极2与侧电极6的V形开叉部之间。使用时依靠壳体5上的螺纹配装在汽油发动机燃烧室中,用高压点火线联接接线螺杆3和接线螺母4,和中心电极2,侧电极6经壳体与发动机连接而接地。当接通汽油发动机点火系统产生的脉冲高压后,迅速击穿中心电极和侧电极间的火花间隙,产生电火花,点燃发动机燃烧室内经压缩的可燃混合气。这种火花塞,虽然侧电极的V形开叉结构与中心电极之间有两对跳火点,但由于侧电极遮盖住中心电极一半以上,使电火花向可燃混合气传布的可达性欠佳,因而存在燃料燃烧不充分的问题。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跳火可靠、且电火花向可燃混合气传布的可达性好的环形侧电极式火花塞。
本实用新型采用在上述火花塞的基础上,将火花塞的侧电极设计成有切口的环形来实现其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环形侧电极式火花塞(参见附图),包含被绝缘体(1)间隔的中心电极(2)和侧电极(6),上述侧电极呈包围中心电极且有至少一个朝向中心电极的切口(9、14、15)的环形。
上述的切口(9),可以在内周呈V形。
上述的切口(14),可以在内周呈U形。
上述的切口(15),可以呈横断环面的一字形。
上述的中心电极的端面(11)与侧电极的端面(12)在同一平面。
本实用新型的环形侧电极式火花塞,当接入脉冲高压电后,高电位的中心电极与零电位的环形侧电极间的电离间隙,被迅速击穿,产生电火花,点燃发动机气缸中的可燃混合气。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使其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效果。
一、本实用新型的切口形的环形侧电极结构,使火花塞的火花间隙位于中心电极与侧电极之间,形成环形结构,在电火花的传布方向上无任何遮挡,特别是中心电极和侧电极也互不遮挡。这种结构,不仅使火焰向可燃混合气传布的可达性提高,使发动机燃烧室内可燃混合气充分燃烧,提高发动机运转性能,使发动机易于启动、爆发力强、提速快;降低He(碳化氢)、Co(一氧化碳)尾气排放量和燃油消耗量。而且在中心电极与侧电极间形成的电火花,成为不固定跳火点的滑动式跳火,从而能延长电极使用寿命,
二、本实用新型的切口形的环形侧电极结构,特别是V形切口、U形切口、一字形切口结构,由于切口边缘尖锐,形成锐利的尖端放电,这种结构既便在较低的脉冲电压下,也能获得稳定跳火,从而能提高跳火的可靠性。
三、本实用新型的切口形的环形侧电极结构,特别是V形切口、U形切口、一字形切口结构,和中心电极端面与侧电极端面处于同一平面的结构,使伴随电火花所产生的热量,能通过切口散逸,避免温度上升所导致的不良跳火。
四、本实用新型的切口形的环形侧电极结构,在侧电极的切口部与中心电极之间形成跳火点,特别是当将各跳火点的火花间隙调整为相同时,跳火性能得以提高,从而能改善发动机的起动性能。
本实用新型适于与各类汽油发动机配套使用。
下面,再用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 是已有的单侧开叉式火花塞的结构示意图。其上部的发火端,去除了部份环形体,以便为显示火花间隙。
图2 是图1的俯视图。
图3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环形侧电极式火花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4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环形侧电极式火花塞的发火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显示一字形的切口的结构。
图5 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环形侧电极式火花塞的发火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显示V形的切口的结构。
图6 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环形侧电极式火花塞的发火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显示U形的切口的结构。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环形侧电极式火花塞,如附图3、5所示。由绝缘体、中心电极、接线螺杆、接线螺母、壳体,和侧电极等构成。
上述的绝缘体1,有用通常火花塞的瓷绝缘体结构。
上述的中心电极2,采用通常火花塞的中心电极的结构,固装在绝缘体2的内腔中,并使中心电极的前端伸出绝缘体1的前端头。伸出绝缘体后端的中心电极1的后端制成接线螺杆3,在接线螺杆上配套接线螺母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世豪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世豪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317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