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能铅酸蓄电池无效
申请号: | 99213638.5 | 申请日: | 1999-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3788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5-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汴生;刘春香;赵志强;杨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开封双飞电源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6 | 分类号: | H01M10/06 |
代理公司: | 开封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乔玉萍 |
地址: | 475004***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能 蓄电池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电池,特别是一种高能铅酸蓄电池。
现有的铅酸蓄电池整体形状为具有一定高度的长方体,其安全阀及外接线端子位于壳体顶部,正、负极板以及正、负极板间的隔板均竖直的设置在壳体内,并且,极板的板栅为浇铸成型其上具有网孔的铅合金板栅,而壳体内添加有电解液。由于极板间多是通过汇流排焊接构成极群,故不仅增加了蓄电池的内阻,而且焊接极群需耗用一定量的铅,使得该蓄电池较为笨重,体积也较大。又由于竖置在壳体内的极板在充放电后期因活性物质疏松脱落,沉积在壳体的下部,也易使蓄电池短路,电解液分层。当电池构成电池组时通常需竖直放置其占地面积较大,免维护电池虽可水平放置构成电池组,却易导致酸雾从安全阀处溢出,但无论采用何种放置方式,电池间均需使用连接条或连接线连接对应的端子,也相应增加了接触电阻,使可靠性较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能铅酸蓄电池,它不仅体积小、重量轻、内阻小、容量高,而且所构成电池组间的接触电阻较小,并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其具体解决方案是:壳体采用板型结构,壳体两侧的一侧侧壁上部及另一侧侧壁下部分别设置有正、负极耳,并且安全阀设置在壳体的一侧侧壁上,其位置高度高于壳体高度,从而能有效地防止酸雾从安全阀处溢出。壳体的上板面及下板面上均设有通风道,正、负极板及正、负极板间的隔板均水平放置在壳体内,正极板之间、负极板之间分别通过其上的板耳焊接构成正、负极群,所构成的极群分别与对应的正、负极耳连接。
另则,安全阀为L型安全阀。
再则,正、负极板中采用的为拉网式板栅,以提高活性物质的孔率,增加板栅与活性物质的接触面积。
本实用新型将极板水平放置在板型壳体内,并通过极板上的板耳直接焊接构成极群,不仅使其体积小、重量轻、内阻小,而且大大减少了充放电后期因活性物质脱落造成的电池短路、电解液分层现象。由于可通过壳体侧壁上设置的极耳直接连接构成电池组,故不仅减小了接触电阻,而且用户可根据需要方便地将其进行串联或并联。该电池良好的散热条件,安全阀的合理设置及较小的内阻,既保证了电池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同时也保证了高倍率的快速充电。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3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4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5为图1的C向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串联构成电池组时的结构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串联构成电池组时的结构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串联构成电池组时的结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并联构成电池组时的结构主视图。
图1至图5中,壳体(6)为板型结构,其壳体的厚度为25mm,分别是壳体长和宽的1/16和1/9,壳体(6)的上板面及下板面上分别设置有横向及纵向凹槽型通风道(1),壳体的其中一侧壁的下部设置有两正极耳(7),另一侧壁的上部设置有两负极耳(5),并且,其中一侧壁上安装有高于壳体的L型安全阀(2),正极板(8)及负极板(3)以及位于正、负极板间的隔板(4)均水平的置于壳体内,正极板及负极板分别是通过其上的板耳点焊构成正、负极群后与对应的正、负极耳连接,并且,壳体(6)内添加有电解液。正、负极板采用的为拉网式板栅。
图6、图7、图8中,蓄电池(9)通过串联构成电池组,而电池组是利用固定架(10)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图9为蓄电池的正、负极耳通过并联构成的电池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开封双飞电源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开封双飞电源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136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