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行车简易式后避震器无效
| 申请号: | 99211771.2 | 申请日: | 1999-05-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378279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5-17 |
| 发明(设计)人: | 徐文灏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亿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K25/04 | 分类号: | B62K25/04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寿宁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简易 式后避震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领域的避震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在一般自行车上即能加装简易式后避震器的自行车简易式后避震器。
自行车的种类在近年来随着使用功能的需求而愈益多种,如自行车、越野、竞赛用的自行车等等,该类型的自行车与一般常见的自行车在性能设计上有所不同。简言之,较高级的自行车都需要配备后避震器、前叉避震器,甚至包含有座垫避震器,通过这些避震器可提高自行车的骑行顺畅性。而一般性的自行车鉴于路面以及性能需求,均不如高级自行车要专门作为越野,竞赛使用,加以其消费层面都属于大众化价格,所以都未加装有后避震器。
但是,完全没有后避震器的一般性自行车,虽然在避震性能的要求程度上不如高级自行车,但在偏向长途,以及一些地区的路面并非十分平整所情形下,骑行时间稍久也很容易因路段造成后轮颠簸以致震动,从而造成骑行不舒服的问题;但又因高级自行车所设计的后避震器枢动的连杆设计机构复杂,车架的改变性很大而附加不易,价格偏高,从而其使用普遍性较低,加以高级自行车的后避震器设计的避震伸缩行程大,对于一般路面情况反会发生避震作用过大,而产生震荡力太过的不舒适问题,对于一般自行车的骑行使用效果仍不甚理想。由此可见,现有的自行车后避震器仍存在有缺陷,而丞待加以改进。
有鉴于现有的自行车后避震器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基于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的自行车后避震器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自行车简易式后避震器,使其主要以简单的结构、适合避震伸缩行程的设计,而可提供一般自行车具有适当理想的避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简易式后避震器,使其主要将后避震器以及枢设的架构隐藏于车架之内,而未予外露。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自行车简易式后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外管、活动套、转轴件及内管,其中:该外管,其为中空管,两侧焊接设有后上叉;该活动套,其为一可挠性块体,中央设有一道长孔,一侧设有用以固定于外管内壁的侧孔;该转轴件,其为一座体,在一端突设有一具有孔洞的枢耳,让枢耳设计为容许上述长孔进入并能上下枢动的结构,该转轴件另一面为用以压抵一弹性件与一柱状定距橡皮块,该定距橡皮块是设置位于弹性件的内部;该中介管,其为中空管体,用以固定于转轴件异于枢耳另一端的外侧,另端并伸入于内管;该内管,其为一管体,一端与中管焊接成一体,并在内管的内壁配合塞设有一衬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自行车简易式后避震器,其中所述的外管一侧为开设有一道开缝而构成C形横断面,在外管相对开缝的两侧突设有供螺栓锁设迫紧的具有孔洞的束耳。
前述的自行车简易式后避震器,其中所述的活动套一侧设有侧孔,以供一销对准侧孔与枢耳的孔洞而枢穿设置。
前述的自行车简易式后避震器,其中所述的弹性件及定距橡皮块的两端各抵定设有下固定座与上固定座。
前述的自行车简易式后避震器,其中所述的下固定座为固定于转轴件异于活动套的另一端,上固定座则固设于内管的内壁。
前述的自行车简易式后避震器,其中所述的衬套为软环垫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在后上叉结合设有外管,自行车中管上侧对应设有内管,在外管、内管之间安装设有弹性件及一定距橡皮块,使外管能沿内管外侧滑动并压缩弹性件避震,后上叉的外管设有活动套而与弹性件末端的转轴件呈枢点,当后轮因避震而能确保直线压缩弹性件,借由此简单结构而能让一般自行车也能设置后避震器。兹将本实用新型的功效特色具体说明如下:
1、本实用新型的后避震器设计,其转轴件与外管的枢点,以及避震结构均隐设于内管、外管之内,因此对于车架的改变不大,很能适用于一般自行车架构,适用性极佳,让一般价位的自行车可以简单容易地拥有后避震器效用。
2、具有良好的直线定向作动效果。通过内、外管的伸缩配合,以及定距橡皮块压抵于上、下座之间,更进一步配合转轴件枢设于外管的活动套长孔的活动空间,使内管、外管在运动中不会产生干涉,确保了直线运动的稳定性,可有效地吸收震动力,因而不会明显影响车身或是骑行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亿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泰亿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117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