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负压溶气释放机无效
| 申请号: | 99211584.1 | 申请日: | 1999-06-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3720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4-05 |
| 发明(设计)人: | 金成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成文 |
| 主分类号: | B03D1/16 | 分类号: | B03D1/16;C02F1/20 |
| 代理公司: | 吉林省吉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大珠 |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压溶气 释放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类,特别涉及一种负压溶气释放机。
目前,污水处理中所使用的气浮装置通常配置溶气释放系统,溶气释放系统的技术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着气浮装置对污水净化的效果,现在溶气释放系统有两种,一种是压水管装水射器挟气式溶气释放系统,如附图1所示,利用回流水泵(2)在出水管上装的水射器(3)吸气,因此,不须另设空压机,但水射器(3)吸气时能量损耗大(压能最高恢复率仅60%左右),而且又因气、液相在水射器(3)内的接触溶气时间太短等原因,溶气效率很低(约为理伦值的30%),以致溶气释放器(3)释出的微气泡量少,又由于释放器(3)在接触室(9)生成的微气泡量少,进入接触室(9)的污水所含大量絮状体只有一部分被微气泡粘附而浮出水面,一部分则悬浮于水中,这就大大影响了固、液分离效果,即污水净化效果不佳;另一种是空压机供气式溶气释放系统,如附图2所示,是目前在气浮净水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溶气释放系统,该系统是由空压机(11)供气,由回流水泵(2)供水,并汇合于溶气罐(7)中在压力下溶气,因此大大增加气、液相接触面和接触时间,可大幅度地提高溶气效果,从而使释放器(12)在接触室(13)中释出大量的微气泡,与污水中的大量絮状体充分接触,微气泡粘附于绝大部分絮状体上,使其比重小于1而进入固、液分离槽(14)后浮于水面,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气浮净水效果,但由于溶气罐(7)的气、水压力经常失去平衡,以致气压增高,进气受阻或水压增高,进气受阻等缺欠,并使运行管理相当不便,综上所述水射器挟气式及空压机供气式溶气释放系统的缺欠为:一是溶气过程中需用大量的回流水占气浮净水量的30%,且回流水泵所需的压力一般为0.4-0.55MPa,其电力消耗随气浮净水量多少而各异,被处理水量越大,电耗越高,若以污水处理能力10m3/h和200m3/h为例,回流水泵的功率分别是3KW和40KW;二是需设专人管理;三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四是系统构成为分体式,附属设备和附件较多,组合结构较复杂,安装时占一定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两种溶气释放系统存在的缺欠,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原理独特、高效节能、性能可靠、管理简便、高效溶解空气的负压溶气释放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高效节能、性能可靠、管理简便的负压溶气释放机,其结构是由电动机、机座、轴、轴套、吸气管、配气室、叶轮等主要部件构成,其工作原理为将负压溶气释放机的机座固定于气浮槽接触室上部水面,与轴套、吸气管连接的配电室和叶轮伸入水下的接触室内(见附图3),叶轮表面设有数百个射线型流槽,在配气室的表面设有数十个小直径的布气孔,当电动机通过轴带动叶轮高速旋转时,在叶轮与配气室的缝隙之间局部发生真空,即产生负压,迫使配气室布气孔周围形成旋涡,而露出水面的吸气管将空气源源不断地吸入配气室,在其内与水接触溶解,并通过布气孔流在叶轮表面的流槽上,由于流槽剪切力的作用被切成无数的微气泡,产生的微气泡又在叶轮的离心力作用下均匀地扩散于水中,给污水中所含絮状体提供足够数量的微气泡,把粘附于微气泡的絮状体送入固、液分离槽,使绝大部分絮状体上浮水面,清水进入集水槽,浮渣由刮渣机排出。
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实施例:
图1为常见水射器挟气式溶气释放系统示意图。
图2为常见空压机供气式溶气释放系统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配气室剖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配气室俯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叶轮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叶轮B-B剖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叶轮A-A剖视示意图。
(1)为回流水泵、(2)为水射器、(3)为接触室、(4)为固、液分离槽、(5)为集水槽、(6)为空压机、(7)为溶气罐、(8)为释放器、(9)为刮渣机、(10)为负压溶气释放机、(11)为电动机、(12)为机座、(13)为上轴承压盖、(14)为上密封垫、(15)为吸气管、(16)为轴、(17)为轴套、(18)为下轴承、(19)为下密封垫、(20)为下轴承压盖、(21)为密封圈、(22)为支撑盖、(23)为配气室、(24)为叶轮、(25)为螺母、(26)为止动垫圈、(231)为布气孔、(241)为流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成文,未经金成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115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平衡阀的冷热水混合阀
- 下一篇:CD换片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