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二次补气的汽车尾气净化消声器无效
| 申请号: | 99208653.1 | 申请日: | 1999-04-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3817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6-07 |
| 发明(设计)人: | 陈谟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谟 |
| 主分类号: | F01N3/30 | 分类号: | F01N3/3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7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补气 汽车尾气 净化 消声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二次补气的新型汽车尾气净化消声器,属于汽车尾气净化消声装置。
目前我国现有的汽车尾气净化消声器,无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都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①CO,HC化合物和NOx等有害气体净化不干净,达不到国家环保局和北京市日益提高的净化指标;②价格昂贵,且零部件还要外国进口;③有的虽然达到国家规定的净化指标,但使用寿命低,能耗大,有的只能行走几千公里,离国家规定的行走50000公里的车程指标相差太远。总之,现有的汽车尾气净化装置,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本人去年申报的国家专利的补充,它的结构更加简单,可用于不同尾气排量的大、中、小型汽车的尾气净化,特别适用于各种小型汽车如小轿车等的尾气净化。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这样实现的,它主要是由进气管(1),挡泥罩(2),前段(3),中段(5),导流管(6),后段(15)和出气管(9)等部件组成,在壳体内部装有消声器(11)、陶瓷载体(7)和吸声材料(12)等部件。
其特征还在于进气管(1)用来吸引周边新鲜空气,它与前段(3)焊接在一起,在前段(3)的周边开有许多补气孔(4);挡泥罩(2)与前段(3)的表面焊接在一起。
其特征还在于中段(5)通过衬圈(10)与导流管(6)焊接在一起,导流管(6)上开有许多吸声槽(16),中段(5)的外筒与导流管(6)之间紧吸声材料(12)。
其特征还在于后段(15)与集流器(8)及出气管(9)三者焊接在一起,中间放置由保护垫(13)包裹好陶瓷载体(7),此陶瓷载体(7)可烧结上催化剂,同时也可不烧结上催化剂。
其特征还在于这种新型尾气净化消声器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的,也可以是椭圆形的,取决于陶瓷载体(7)的形状。
这种带二次补气的汽车尾气净化消声器,与现有净化系统相比,有以下几大特点。
1、它净化率高,CO、HC的净化率达到100%,NOx的净化率超过97%。
2、它有充分的补氧量与尾气进行二次燃烧,因而对催化剂的催化能力要求不高,一般国产催化剂就能应用,不必用进口高质量的催化剂。
3、它适用于大批在用的化油器车辆,而不必改装昂贵的电喷装置,它的成本只是电喷装置的5%左右。
4、它采用补气、净化、消声于一体,有较高的科学含量,净化率高,使用寿命长,而价格/成本比最低,适合国情。
下面结合图1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总装示意图。
图中:(1)进气管、(2)挡泥罩、(3)前段、(4)补气孔、(5)中段(6)导流管、(7)陶瓷载体、(8)集流器、(9)出气管、(10)衬图、(11)消声器、(12)吸声材料、(13)保护垫、(14)挡圈、(15)后段、(16)导流槽。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进气管(1)、挡泥罩(2)、前段(3)、中段(5)、后段(15)、出气管(9)、消声器(11)、吸声材料(12)和陶瓷载体(7)组成,所述的进气管焊接在前段(3)上,前段(3)的周边有补气孔(4),前段(3)的外部焊上挡泥罩,内部放置消声器。在实施例中的进气管(1)也是引射周围新鲜空气的管子,只有一根管子,叫做单管中心引射方法。中段(5)用于连接导流管并在中段(5)与导流管(6)之间塞紧吸声材料(12),中段(5)装配时一端与前段(3)相连接,另一端与后段(15)相连接。
本实施例的后段(15)与集流器(8)及出气管(9)相接,中间放置陶瓷载体(7),在后段与陶瓷载体(7)之间有保护垫(13)、前段(3)、中段(5)与后段(15)装配以后,成图1纺锥形,其横截面形状可能是圆形,也可能是椭圆形,因陶瓷载体(7)的形状而变。
使用时,发动机气缸排出的废气由进气管(1)经过导流管(6)后进入陶瓷载体(7),再从载体(7)出来经由集流器(8)进入出气管(9)排入大气。同时新鲜空气从补气孔(4)进来与尾气混合即开始化学反应,后进入陶瓷载体(7),进一步化学反应后由集流器(8)经过出气管(9)排出无污染的尾气,完成了整个净化消声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谟,未经陈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086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