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旋玻璃直管自动弯管成型机无效
| 申请号: | 99206362.0 | 申请日: | 1999-03-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359284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1-19 |
| 发明(设计)人: | 李胜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胜兴 |
| 主分类号: | C03B23/02 | 分类号: | C03B23/02 |
| 代理公司: | 杭州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红 |
| 地址: | 311317 浙江省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 玻璃 自动 弯管 成型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弯管成型机,特别是一种螺旋玻璃直管自动弯管成型机,它主要适用于将玻璃管软化后使其成为螺旋状。
现有技术中的螺旋玻璃管成型机以手动为主,它主要由机架、加料架、下火头及螺旋成型装置组成,下火头安装在机架上,加料架及螺旋成型装置分别位于机架两旁;使用时,玻璃直管通过加料架用人工放置在下火头上,进行加温软化,此时的温度控制仅凭经验,当目测认为达到温度要求后,则用人工将该软化的玻璃管放到螺旋成型装置上,使其成为螺旋状。这种成型机在实际使用中尚存在以下缺点:1、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只有下火头,而没有上火头,且温度控制凭目测,不易控制,导致成品率低、报废率高,增加了生产成本;2、螺旋成型装置中的成型模具与模具轴为固定连接,不能拆下,故其适用性较窄,通用性较差;3、自动化程度不高,上、下料靠人工完成,故劳动强度大;4、由于没有设置罩盖,使用时所产生的煤气会污染环境,并易使加热温度散发,导致工作环境差、热效率低等后果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成品率高且自动化程度高的螺旋玻璃直管自动弯管成型机。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该自动弯管成型机包括机架、加料架、下火头和螺旋成型装置,其结构特点是还设置有上火头,该上火头与下火头的位置相对应,在上火头上设有煤气进气口及氧气进气口,螺旋成型装置中的成型模具与模具轴呈可拆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可设置有传动装置和转动机构,该传动装置包括电动机及传送带,而转动机构则由轴、转动轴、调速电机、传动链、张紧轮、主动轮及从动轮组成,轴及转动轴安装在传动装置上,转动轴与传动装置为活动连接,调速电机分别与主动轮及传动链相连,由此使得玻璃直管能自动地经过整个加温过程,直到进入螺旋成型装置的送料机械手中。
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保温架,该保温架位于整机的上部,并与机架相连,使保温架内加热玻璃直管的温度不易散发,玻璃软化性能好,内应力消除均匀,并同时改善了工作环境。
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送料机械手及卸料机械手,它们均安装在成型机架上,由此使自动化程度提高,并减轻了工人的工作强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效果:1、结构设计合理,由于设置有与下火头相对应的上火头,从而使加热温度更为均匀,热效率较高,并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2、上、卸料可自动完成,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3、成型模具与模具轴为可拆式连接,故其通用性较好,适用范围广;4、设有保温架,使机内的加热温度不易散发,玻璃软化性能好,内应力消除均匀,合格率明显提高,并改善了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成型模具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成型模具俯视图。
下面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来进一步详述。
参见图1、图2,这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它主要由机架1、火头装置I、传动装置II和转动机构III、加料装置IV及螺旋成型装置V组成。火头装置I主要由上火头14及下火头13组成,在上、下火头14、13上分别设有煤气进气口17及氧气进气口18,上火头14与下火头13的位置相对应,上火头14设在保温架16上,下火头安装在与机架1连成一体的支承架15上。在本实施例中,共有六对上、下火头14、13,由此可分成三个温度区间,第一温度区间A为预热区,第二温度区间B为加热区,第三温度区间C为控温区,它们可以分别通过温度控制仪VI来控制所需要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传动装置II包括传送带2及传送电动机20,传送带2由传送电动机20带动;转动机构VII由转动轴3、轴4、调速电机7、传动链8、张紧轮9、主动轮10及从动轮19组成,转动轴3及轴4安装在传动装置II上,转动轴3与传动装置II为活动连接,并可在其上转动,调速电机7分别与主动轮10及传动链8相连;传动装置II安装在与机架1连接的传动导向架1上,传动电动机20、调速电机7、主动轮10、张紧轮9及从动轮19均固定在机架1上。
本实用新型的加料装置IV包括加料架5及料斗11,料斗11固定在加料架5上,加料装置IV与机架5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胜兴,未经李胜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063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