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鸡用三联活疫苗及其生产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99126279.4 | 申请日: | 1999-1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409C | 公开(公告)日: | 2003-03-05 |
| 发明(设计)人: | 支海兵;王泰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兽药监察所 |
| 主分类号: | A61K39/215 | 分类号: | A61K39/215;A61P31/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郑明 |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联 疫苗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预防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三种鸡传染病的联合活疫苗(本发明申请中简称三联苗或ND-IB-IBD三联活疫苗苗)及其生产方法,属于动物用活疫苗及其制造领域。
鸡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disease,IBD)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危害养鸡业的三种主要传染病,它们分别是由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bronchitis virus,IBV)所引起的。世界各国对这三种传染病的防治均十分重视。所使用的活疫苗一般是按常规方法制造的单一株减毒病毒活疫苗,主要有系列新城疫疫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活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H52和H120)活疫苗。尽管这些疫苗在三种疫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三种疫苗在接种时间上比较接近,均需在育雏早期接种。这样在育雏阶段的短时间内要接种三次疫苗,如果进行二次免疫,一只鸡则需接种6次。这在生产实际中,不仅疫苗成本高,在短时间内过于集中的对鸡反复接种,因接种致鸡产生的应激反应及三种疫苗病毒接种生的干扰作用,严重影响三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在生产实际中,有的鸡场为避免上述问题,在免疫前,将三种单苗稀释后混合接种,这虽然解决了反复接种问题,但由于三种疫苗病毒混合后的免疫剂量比例不易控制,免疫效果也不理想。因此疫苗使用单位均希望有一种接种简便,效果良好的联合疫苗,只需1~2次接种,可同时预防这三种传染病。
目前对于鸡新城疫的预防采用的疫苗主要是用NDV中等毒力的I系,弱毒力株II系,IV系及克隆30(C30)等弱毒株活疫苗;对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预防,疫苗主要是IBV H120、H52毒株生产的;对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主要是采用IBV B87等中等毒力株疫苗。这些疫苗中除鸡新城疫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已制成二联苗外,主要还是应用单一的疫苗。在制造工艺上,除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可采用鸡胚和细胞培养两种方式繁殖病毒外;鸡新城疫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均采用鸡胚繁殖病毒,其中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制苗材料为收获的含病毒尿囊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为含病毒胎儿组织。由于病毒在鸡胚中各部位的含量不同,所以,在制造新城疫疫苗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时,仅收获尿囊液而将胎儿废弃;在制造法氏囊疫苗时,仅收获胎儿而将尿囊液废弃。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解决以上两方面的问题,而发明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三联活疫苗(以下称ND-IB-IBD三联活疫苗、或称鸡三联活疫苗)及其制造技术。
本发明的技术要点在于,要制造出合格的鸡三联活疫苗,在制造工艺上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是确保鸡三联活疫苗中三种病毒的含量必须达到三种单苗规定的质量标准,即NDV每0.1ml含有108以上EID50(半数感染量)、IBV H120含有106以上EID50、IBDV B87含有105以上EID50。
如果按照传统的疫苗制造方法,将三种病毒分别接种鸡胚繁殖病毒,将收获的病毒液简单混合,由于三种病毒液的相互稀释作用,使单位体积中的病毒含量只有原液的三分之一,达不到三种病毒单苗规定的质量标准。另外采用单独接种有一半的尿囊液和胎儿组织得不到利用,使疫苗生产成本增加。如采用病毒浓缩办法,则由于污染及设备因素也难于实行。
为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同胚同时接种三种病毒的生产工艺,同胚繁殖三种病毒不仅解决了病毒液相互稀释的难题,也使尿囊液和鸡胚胎儿得到了充分利用。并制造出了合格的鸡三联活疫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兽药监察所,未经中国兽药监察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262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稀土合金净化功能材料
- 下一篇:一种家用除垢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