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制动定位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99113739.6 | 申请日: | 1999-05-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2755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0-12-06 |
| 发明(设计)人: | 徐真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真宝 |
| 主分类号: | B60T1/04 | 分类号: | B60T1/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左一平 |
| 地址: | 238055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制动 定位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的制动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动车制动定位系统。
目前,机动车(比如汽车)一般都是采用盘式制动或鼓式制动装置,盘式制动是由摩擦衬块夹紧制动盘产生制动,鼓式制动是摩擦衬片压紧旋转的制动鼓内侧产生制动,两种制动方式都产生大量的摩擦热,制动装置就是把行使中的汽车的动能转换为热能使汽车减速的装置。汽车在高速与低速行使的状态下制动效果有很大差别,在低速状态,制动效果较好,但在高速状态下,由于汽车的惯性作用,它的制动距离较长,因此车子很难刹住,从而酿成交通事故。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能提高机动车制动效果的机动车制动定位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机动车制动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上、下贴合板块,定位拉索,定位端子,底盘、车架以及悬架;所述的上贴合板块紧固在底盘或车架上,下贴合板块紧固在悬架上,上、下贴合板块活动连接;所述的定位拉索的一端连接在底盘上,另一端与定位端子连接;所述的定位端子包括横杆,吊臂,滑轮,横杆与吊臂活动连接,滑轮固定在悬架上,横杆的一端与套设在滑轮上的定位拉索连接,另一端与悬架固接。
所述的贴合板块可以设置复位弹簧。
所述的上、下贴合板块的接触面可以是斜面。
所述的定位拉索可与底盘穿接,其两端与定位端子连接。
所述的横杆与吊臂的连接点设在横杆的两端点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了独创的制动定位系统,当高速行使的汽车突然制动时,设在底盘与悬架之间的上下贴合板块相对运动,而这种运动由定位拉索传递给定位端子并产生一向上的拉力,通过定位端子的杠杆作用,该拉力转换成车轮对路面的压力。从而增强了制动效果。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上凹下凸式贴合板块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定位拉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定位端子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4所示,一种载货汽车制动定位系统,它包括上贴合板块1,下贴合板块2,定位拉索3,定位端子4,底盘5以及钢板弹簧悬架6;上贴合板块1紧固在底盘上5,下贴合板块2紧固在悬架6上,上、下贴合板块为上凸下凹式,下贴合板块2设有复位弹簧2A;所述的定位拉索3一端连接在底盘5上,另一端与定位端子4连接;所述的定位端子4包括横杆4A,吊臂4B,滑轮4C,横杆4A与吊臂4B的一端活动连接,其连接点为横杆4A的支点,吊臂4B的另一端与悬架6固接,横杆4A的一端与套设在滑轮4C上的定位拉索3连接,另一端与悬架6固接,滑轮4C与悬架6固接。
当我们对行使中的汽车进行制动时,由于其惯性力大于制动力,因此车身会沿着上下贴合板块的贴合面向前滑行,而车轮与悬架系统因制动作用保持原位,使车身与悬架系统及车轮之间拉开一段距离,这时设置在底盘与悬架之间的定位拉索就会产生一向后的拉力,并将这种拉力传递给定位端子,由定位端子的杠杆作用将这种拉力转换成对地面的压力。在制动力一定的情况下,速度越快(惯性力越大),制动定位系统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制动效果就越明显。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轿车制动定位系统,它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悬架6采用柱式弹簧结构,它的贴合板块采用上凹下凸式,上、下贴合板块的接触面为前高后低的斜面;它的滑轮固定在副车架上;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一种载货汽车制动定位系统,它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定位拉索3的两端都与定位端子4连接,其中间穿过底盘5的绳孔5A;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如图5所示,一种客货两用汽车制动定位系统,它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它不采用上、下贴合板块,而是对柱式弹簧悬架6的上控制臂6A进行改进,达到与贴合板块同样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在上控制臂的内孔前面加装两片钢板弹簧。当汽车起动或行驶时同样能获得横向刚性,当汽车高中速行使时制动,巨大的惯性力推动车身带动柱式弹簧悬架冲开两片钢板弹簧,即惯性力大于板簧的阻力,这样,车身向前滑行,车轮由于制动作用保持原位;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
一种超重型货车制动定位系统,它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采用一种液压装置来代替定位拉索,即用一种液压装置向定位端子传递动能;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真宝,未经徐真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137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