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芯模上引式电磁连续铸管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99113728.0 | 申请日: | 1999-05-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2746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0-11-29 |
| 发明(设计)人: | 任忠鸣;方志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2D11/04 | 分类号: | B22D11/04;B22D2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007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无芯模上引式 电磁 连续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芯模上引式电磁连续铸管方法。
在传统金属管的连铸中,液态金属与现有的结晶器内壁接触,导致了管内壁的各种缺陷,而且只能连铸大直径的管材。小直径的管材只能通过进一步的轧制来制造,能源消耗较大。
本发明是基于金属凝固原理,通过调整拉管过程中的控制参数来连铸一定壁厚的管材的。采用上引式铸管,取消了内芯模,利用电磁场约束和推动液体金属,使之成柱状,从而提高了管内壁质量,并可近终形连铸小直径的管材(小于φ100mm),从而节约了大量能源。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结晶器内为螺旋形的冷却水道,连铸过程中使结晶器和管材做相对转动,并结合电磁力的作用使铸管周向均匀冷却,控制连铸时的拉速、熔池中金属液位以及金属液温度等参数,便可连续地铸出金属管。
本发明的具体实现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1给出。
图1是本发明提出的无芯模上引式电磁连续铸管方法图。
下面结合图1详细说明依据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及工作情况。
本发明的主要结构为牵拉轧辊2、旋转平台3、结晶器4、冷却水道16、分离环7和电磁线圈9。冷却水道16为螺旋形,位于结晶器4的内部,分离环7位于结晶器4的下沿,结晶器的外侧是电磁线圈9。金属液10从中间包12经过水口11,通过连通器6,自结晶器4的下口进入结晶器内,与结晶器的内壁接触,开始凝固;此时,由高频电源5给保护套8内的感应线圈9加电,对结晶器内的金属液施以电磁场作用;经过一定时间,当结晶器内金属液的凝固层达到一定的厚度,即所需的管壁厚度时,操纵设备(由电机15带动轧辊2),使引锭头按预定速度向上移动,牵引凝壳脱离液面,同时电机13通过传动链14带动旋转平台3使管子和结晶器做相对转动。芯部未凝的金属液由于自重也随之脱离,形成管材。此过程持续进行,便连续地铸出管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137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