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气囊门部分的车辆用内部构件及其成形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98800367.8 | 申请日: | 1998-03-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220637A | 公开(公告)日: | 1999-06-23 |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秀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R21/20 | 分类号: | B60R21/20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辛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气囊 部分 车辆 内部 构件 及其 成形 方法 | ||
1.一种带气囊门部分的车辆用内部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在气囊门部分上的断裂部和在气囊袋体展开时使夹着上述断裂部的中央部的气囊门部分两侧或一侧部位上翻的上翻部件。
2.一种带气囊门部分的车辆用内部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在气囊门部分上的断裂部;和
配置在气囊门部分下方的,从气囊门部分的铰链部向断裂部侧突出的破坏力高的门铰链保护板。
3.一种带气囊门部分的车辆用内部构件,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气囊门部分展开时的断裂部的型芯回移区域内设定树脂流动边界,从外表侧看不见断裂部的缝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气囊门部分的车辆用内部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上翻部件是夹着上述断裂部的中央部的与上述气囊门部分一体地设置在上述气囊门部分的两侧或一侧上、并向下方突出的突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气囊门部分的车辆用内部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上翻部件是金属板,所述金属板被配置在上述气囊门部分的下方,在气囊袋体展开时夹着上述断裂部,在与上述气囊门部分的两侧或一侧部位接触的前端部的下面和上面中的至少一面上具有突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气囊门部分的车辆用内部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上翻部件是金属板,所述金属板被配置在上述气囊门部分的下方,在气囊袋体展开时夹着上述断裂部,在与上述气囊门部分的两侧或一侧部位接触的前端部的上面具有窄幅的突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气囊门部分的车辆用内部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上翻突起部件是金属板,所述金属板被配置在上述气囊门部分的下方,在气囊袋体展开时夹着上述断裂部,具有与上述气囊门部分的两侧或一侧部位接触的前端部,上述金属板的铰链部从上述气囊门部分的铰链部偏向上述断裂部侧的同时,上述金属板的固定部和从上述金属板的铰链部至靠近断裂部侧的部位的刚性比上述金属板的铰链部的刚性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气囊门部分的车辆用内部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气囊门部分的铰链部与外壳安装部邻接形成,在整个规定的前后宽度上成为规定板厚度的薄壁部分,而且在该薄壁部分的前后宽度的中间位置设置了成为弯曲点的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气囊门部分的车辆用内部构件,其特征在于气囊门部分和本体部用相同的硬质树脂材料一体或分体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气囊门部分的车辆用内部构件,其特征在于气囊门部分和本体部是由相同硬质树脂材料制成一体或分体,用共同的或分体的带断裂部的表层通过插入成形或粘贴成形方法覆盖这些基材的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气囊门部分的车辆用内部构件,其特征在于气囊门部分和本体部用相同硬质树脂材料一体成形或分体成形,在这些基材的表面上一体地发泡共同的或分体的带发泡层和带断裂部的表层。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气囊门部分的车辆用内部构件,其特征在于用相同的树脂注塑形成一体或分体的车辆用内部构件的本体部和气囊门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气囊门部分的车辆用内部构件,其特征在于车辆用内部构件的本体部和气囊门部分具有用不同的树脂以双色成形法一体成形的气囊门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气囊门部分的车辆用内部构件,其特征在于一体的或分体的车辆用内部构件的基材的本体部和气囊门部分用相同的树脂注塑成形而制成,该基材具有由带断裂部或无断裂部的表层覆盖的气囊门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气囊门部分的车辆用内部构件,其特征在于一体的或分体的车辆用内部构件的基材的本体部和气囊门部分用相同的树脂注塑而成,该基材被带断裂部的表层所覆盖,在该表层和上述基材之间形成发泡层。
16.一种具有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气囊门部分的车辆用内部构件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使前端呈三角形的滑动型芯靠近或接触固定模具,由断裂部分断空腔,在此状态下向分断的各空腔注入树脂,在充填结束前后使上述滑动型芯作小量后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80036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