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无效
| 申请号: | 98251979.6 | 申请日: | 1998-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362658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2-09 |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国珍 |
| 主分类号: | B25B15/00 | 分类号: | B25B15/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郑永康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改良 结构 起子 软管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动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
现今相当流行的螺丝起子,其主要利用起子本体前端所设起子软管的可挠曲性,而使其可以在空间受局限的地方操作起子,因而可以在许多不易施力的工作地点进行操作,这也就是为什么此种螺丝起子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图1、2所示的起子软管(10),其主要是利用弹簧条(11)配合可将之包覆的螺旋铁片(12),并在其两端分别装置固定的套头(13),套头(13)两侧分别形成有驱动头(14)及驱动凹槽(15),该种结构虽然具有相当的实用性,但其仍存在以下的缺点,而须再加以改良:
1.该种起子软管(10)主要是利用螺旋铁片(12)包覆弹簧条(11),当转动起子本体时达到同时带动的功效,但是也就因为该弹簧条(11)的结构容易使起子软管(10)的套头(13)驱动头(14)在特定地点套固工件时,该起子软管(10)因弹簧条(11)具有弹性回复力,因此在使用时必须利用两手同时操作。
2.其在使用时,容易因为弹簧条(11)的弹性回复力,而使起子软管(10)的驱动头(14)或驱动凹槽(15)会自工件脱离。
3.再者,此种起子软管使用时间较长时,其弹簧条(11)极容易产生变形,因为弹簧条(11)是利用紧密挠紧的弹簧(111)制成,共弹簧(111)间距易因一端的施力而被拉长,因此常会发生变形。
4.如果弹簧条(11)断裂的话,其整支的起子软管(10)便不起作用而丢掉,不符合成本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使其在挠曲时可以达到较大的塑性,并能使其在动作时容易达到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使起子本体在操作上,使驱动头或驱动凹槽自工件处不易脱离。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延长使用寿命的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包括一软管本体,其特征在于,该软管本体包括:数个连结块、螺旋管片及套头,该连结块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纵、横向的连结片,并于该连结片分别设有纵、横向枢孔,并设有组合片体,且该组合片体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孔,借由插销配合组合片体的连接孔、第一连结块的枢孔及第二连结块的枢孔将第一、二连结块及组合片体连结成一体,依此连结关系将第一连结块利用组合片体连结至最后连结块;一螺旋管片,该螺旋管片可套入连结完毕的连结块组合,且在其螺旋管片的两端分别锁固套头;分别设有第一、二驱动头,该驱动头的一端亦分别设有相对的连结片体及枢孔,并依此而可以配合组合片体的连接孔、第一连结块及最后连结块的未枢结的枢孔而将第一、二驱动头枢设至第一、最后连结块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其第一、二驱动头的另一端设有相对的驱动部及驱动凹槽。
前述的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其组合片体的四角亦可设置有圆弧部。而可以使得本实用新型起子软管在使用时更加具有挠曲性。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图1是习用起子软管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习用起子软管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外观示意图。
请参阅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改良结构的起子软管,其主要为一起子软管本体(20),包括数个连结块(30、30′、30″)、螺旋管片(40)及套头(50),其中:
该连结块(30)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纵、横向的连结片(31、32),并于该纵、横向连结片(31、32)分别设有纵、横向枢孔(33、34),并设有组合片体(35)。该组合片体(35)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孔(36),如此而可以借由插销(37)配合组合片体(35)的连接孔(36)、第一连结块(30)的横向枢孔(34)及第二连结块(30′)的横向枢孔(34′)[或第一连结块(30)的纵向枢孔(33)及第二连结块(30′)的纵向枢孔(33′)],而将第一、二连结块(30、30′)及组合片体(35)连结成一体,依此连结关系而可以将第一连结块(30)利用组合片体(35)连结至最后连结块(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国珍,未经刘国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519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交换式燃水涡轮发动机
- 下一篇:订书机附加起钉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