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减压阀无效
| 申请号: | 98243463.4 | 申请日: | 1998-09-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347029Y | 公开(公告)日: | 1999-11-03 |
| 发明(设计)人: | 王立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立朝 |
| 主分类号: | F16K47/04 | 分类号: | F16K47/04 |
| 代理公司: | 淮南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暮 |
| 地址: | 23209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减压阀 | ||
一种降低供水压力的减压装置,主要用于煤矿井下及其它矿井下,向综合掘进机、综合采煤机等设备供水。
矿井下的许多设备,如综合掘进机、综合采煤机等,工作时均需用水,所用水由井上供给。由于许多矿井深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因而送达井下的水压力过高,必须经过减压处理至合适的压力(25Kg/mm2左右),才能满足井下设备的需要。过去虽然有人设计了一种活塞式减压阀,但由于结构过于复杂,故障率太高等原因,无法保证向井下的设备正常供水;所以,目前井下所用的减压方法,仍是原始的储水加压法,即在井下建一大容量的蓄水池和一座加压泵站,井上来水送至蓄水池内,再由泵站加压送至用水设备,这种供水方式占地面积大,投资大,泵站需要人员看护和维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靠的减压阀。
本实用新型是由活塞、缸体和壳体等零件构成,其特征在于,圆柱状活塞一端直径大、一端直径小,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端面,其中直径小的一端承受进水口的水的压力,直径大的一端承受出水口的水的压力,与活塞相配的缸体同样是进水口直径小,出水口直径大,缸体进水口处开有多个导流孔,这些导流孔的面积总和,应等于或小于缸体进水口的面积、也就是活塞小端的面积,当活塞移动时,导流孔被打开或关闭;缸体的变径部位的大直径处,有通气螺孔,开有通气孔的通气螺栓,穿过壳体与之连接,螺栓与螺孔、螺栓头端面与壳体均应连接紧密,无水泄漏;缸体一端焊接在壳体上,另一端通过固定环焊接在壳体上,固定环上有多个出水孔和二个以上螺孔,用螺栓将阀座紧固在固定环上,阀座上有多个出水孔,这些出水孔的位置和固定环上的出水孔的位置相同,二者连接后,出水孔相通,且出水孔的总面积应大于或等于缸体上导流孔的总面积;阀座上还有回水孔;壳体二端为法兰盘,以方便连接。
本实用新型利用活塞两端不同的面积,通过巧妙的设计达到了减压的目的。而且结构简单,零件少,同时,该装置安装使用极为方便,不用人员看护,同现有减压方式相比,使用本实用新型,可节约大量资金和人力。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新型的零件固定环的示意图。
固定环3焊接在壳体7上,固定环上有连接螺孔14和出水孔13;缸体4的两端分别同壳体和固定环焊接,活塞6装入缸体后,用螺栓1将阀座2紧固在固定环上,阀座上有位置和固定环出水孔位置相对应的出水孔,二者连接后,出水孔相通,阀座上还有回水孔(12),让通过缸体导流孔(8)和固定环出水孔流出的水,流入缸体的另一端,并对活塞的大端产生压力;缸体的变径部位的大直径端,有通气螺孔,开有通气孔9的通气螺栓10,穿过壳体与之连接,使活塞和缸体之间的空气始终和大气联通,使活塞能正常移动;为使活塞和缸体的密封性能更佳,活塞的大、小端面,均可以配有密封圈5,通气螺栓与壳体的结合面,也可以有密封垫圈1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状态下是这样工作的,活塞小端承受进水口处的水压,此压力相对不变,因而,小端所承受的压力基本上是一定值,活塞大端承受出水口处的水压,而此压力是随着出水口处水的流速的变化而变化的,即用水量大、水的流速大时,水的压力低,用水量小、水的流速小时,水的压力高;因而在使用时,当设备开始用水时,出水口处的水外流,此处水压降低,活塞大端受力减小,活塞向出水口处移动,缸体上的导流孔被打开,用水量增大,水压进一步降低,活塞继续移动,打开更多的导流孔,用水量减少,水压相对升高,活塞反向移动,关闭部分导流孔,停止用水时,活塞完全关闭导流孔,用水量不变时,活塞静止不动,维持相对平衡,而活塞静止时,则说明活塞大小两个端面受力是相等的,假定活塞大端面积是小端面积的二倍,那么此时出水口处的水压是进水口处水压的二分之一,也就是说,活塞大小端面积的比值基本上等于进、出水口处水压的比值,通过设计不同面积比例的活塞,就可得到多种规格的减压阀,供不同深度的矿井使用,当矿井过深时,本实用新型还可串联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立朝,未经王立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434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