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次性负压式体腔穿刺包无效
| 申请号: | 98232783.8 | 申请日: | 1998-06-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338011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9-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学文;石践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学文;石践 |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25/06 |
| 代理公司: | 陕西省发明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徐秦中 |
| 地址: | 710068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性 负压式 体腔 穿刺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具,具体地说是一种一次性负压式体腔穿刺包。在医学临床工作中常要进行胸腔、腹膜腔、心包腔等体腔穿刺。现有的负压式体腔穿刺装置是以普通的柱塞式注射器作为负压源,其前端装有硬质穿刺针。手术时,先将穿刺针刺入体腔,再用注射器反复进行抽、排体内的液(气)体。这种传统的体腔穿刺装置存在以下缺点:1.由于采用注射器抽排,不但操作的长度较大,而且还需反复连接,所以给操作者带来诸多不便;2.穿刺时操作者只能凭经验,凭对针的落空感来判断针是否进入体腔;3.在排液时,需助手固定穿刺针,并夹闭穿刺针尾部的软管,同时病人不能咳嗽及深呼吸,给病人也带来许多不便。另外,这种穿刺装置的重复使用,有可能产生交叉感染。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操作简便、可自动将体腔内的液(气)体排出体外的一次性负压式体腔穿刺包。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的:所提供的一次性负压式体腔穿刺包包括一个穿刺针和负压源。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之处在于:所说的负压源是一个负压容器,所说的穿刺针由空心硬质针芯及包在针芯外的软质外套管组成,其中穿刺针的外套管与一个三通接头的第一端口连接在一起,穿刺针针芯的出口端位于三通接头的腔内,针芯柄部穿过三通接头第二端口的肝素帽而伸出三通接头外,三通接头的第三端口通过软管与前述的负压容器相连通。穿刺针进入体腔后由于针芯内腔处于负压状态,所以体腔积液会自行进入针内,并通过三通接头及软管流入负压容器内。
与现有的体腔穿刺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为一次性用品,有效地避免了交叉感染;2.由于本穿刺针在穿刺过程中始终处于负压状态,一旦进入体腔即可向外吸出液(气)体,避免了过去单凭经验来判断穿刺深度所存在的盲目性和不安全性;3.本穿刺针插入体腔后可将硬质针芯拔出,将软质外套管置留,所以不但不再限制患者的深呼吸及咳嗽,还可随意调节软质外套管的插入深度和方向,使穿刺更加安全、彻底;4.本实用新型增设了三通接头,所以可以方便地实施体腔内注射、闭式引流等;5.不但操作简便,同时也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和患者的痛苦。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加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穿刺针的结构图。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穿刺包由穿刺针1、三通接头2、软管3和负压容器4组成。穿刺针1的结构如图2所示:它由硬质针芯11和软质外套管12组成。针芯11为管状,其前端有端孔13,其后端为出口端,设有侧孔15,其尾部设有柄16,柄16用于将针芯11拔出三通接头。外套管12的前端部设有侧孔14,后端与三通接头2的第一端口21相连在一起,针芯11插在外套管12中,针芯11的出口端位于三通接头2的内腔。三通接头的第二端口22塞有肝素帽24-塞子,针芯11可通过该肝素帽24而不会破坏密封性。三通接头的第三端口23与软管3相连通。软管3上装有透明滴壶31,以便观察抽液情况;软管外设有管夹32。负压容器4是一个伸缩式弹力负压器,它由折叠式容器41和内置的压缩弹簧(图中未画出)组成,容器41底部连有排出管42。使用时压缩容器41,将内部的气体经排出管42排出,然后用管夹43夹闭排出管,在弹簧作用下容器41伸展开,即形成负压容器。手术时用管夹32夹闭软管3,当穿刺针1刺入体壁5约1.5cm时松开管夹32,使穿刺针1的内管处于负压状态,所以一旦穿刺针1到达体腔6,腔内积液7即由针芯端孔13进入针管,经后端的侧孔15进入三通接头2,再经软管3进入负压容器4,最后由排出管42排出。一般情况下在进行留置或引流处理时,是将针芯11拔出三通接头2,而将外套管12留置在体内,此时体液是由套管的端孔或侧孔14被吸出。如果关闭负压源,拔出针芯11,将注射针穿过肝素帽24,还可实施向体腔注射药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学文;石践,未经李学文;石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3278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