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微型燃煤锅炉灶无效
| 申请号: | 98231537.6 | 申请日: | 1998-10-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372578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4-05 |
| 发明(设计)人: | 叶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志刚 |
| 主分类号: | F24B1/183 | 分类号: | F24B1/183;F23L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24100***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微型 燃煤 锅炉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微型燃煤锅炉灶
传统的燃煤锅炉包括锅体和燃烧炉两部分,锅体用于贮存和加热热水,燃煤炉的作用是提供热源,这种锅炉一般应用在大众场所条件下的生产生活之用。而传统的家庭用带热水器的燃煤炉,使普通的燃煤炉部分具备了锅炉的性质,它包括燃烧炉和环绕在炉芯外的环形热水器,这种燃煤炉既具备了普通燃煤炉的功能同时又能提供一定数量的热水,功能扩展了。但是现有的家庭用带热水器的燃煤炉也还存在许多弊端,如提供热水的数量少,煤炉因供热负荷增加,使得煤炉的火力不足等等。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以煤和水煤气为燃料的燃煤炉,这种燃煤炉既具备普通燃煤炉的提供烹饪热源的功能,同时又能提供热水和蒸汽,而且这种燃煤炉的火苗或火力大小还可以调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设计的:
所述的高效微型燃煤锅炉灶,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为燃煤炉,其特征在于:环绕燃煤炉的炉芯安装一环形加热器,环形加热器和炉芯之间为保温层,在炉芯和环形加热器旁安装一热水储水桶和微型蒸箱,保温层内、围绕炉芯安装有热水盘管和蒸汽盘管。环形加热器、热水盘管和蒸汽盘管为加热装置。环形加热器分为蒸汽加热器和热水加热器。热水加热器和热水盘管为加热热水的装置,热水加热器、热水盘管和热水储水桶互相联结构成热水供应装置。自来水管通过热水盘管和热水储水桶相连通。这样自来水在加热盘管内被加热后才被导入热水储水桶。同时热水储水桶与热水加热器之间通过两根热水循环管相连通,热水供应装置产生的热水通过热水输出管与热水使用系统相连接。热水输出管的开口位于热水储水桶的底部。蒸汽加热器,蒸汽管道和蒸汽盘管构成汽供应装置,蒸汽加热器的入水管与热水输出管相连通,蒸汽加热器通过蒸汽输出管与蒸汽管道相连接。蒸汽管道上安有蒸汽控制阀和气化调节阀,蒸汽控制阀与蒸箱之间有管道连接,气化调节阀则与蒸汽盘管的一端相连,蒸汽盘管的另一端安有蒸汽喷嘴并通至炉芯的底部燃煤炉的进风口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微型燃煤锅炉灶除利用煤燃烧产生的热外,还在炉芯底部导入蒸汽,使水蒸汽与高温燃烧的煤生成水煤气,水煤气燃烧也能提供热量,使该锅炉灶产热效率大大提高,供热水装置设置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热水储水桶,热水盘管和热水加热器同时加热热水,使得供热水装置储水量及供水量都增大,产生热水的效率高。同时由于设置了蒸箱使炉灶具有了蒸气蒸煮的功能。因此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高效微型燃煤锅炉灶除具备一般燃煤灶所具备的功能外,还具备火苗大小可随意调节、蒸煮,自动提供开水等功能,功能得到了扩展。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
如附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高效微型燃煤锅炉灶,其结构包括燃煤炉、环形加热器、热水储水桶2、蒸汽管道9和微型蒸箱10。整个装置包裹在不锈钢外壳1内并由支撑架8支撑。环形加热器环绕在炉芯5外,环形加热器和炉芯5之间为保温层4,热水储水桶2位于炉芯5和环形加热器旁。热水盘管和蒸汽盘管围绕炉芯5安装在保温层4层内。环形加热器、热水盘管和蒸汽盘管为加热装置,环形加热器由蒸汽加热器6和热水加热器3组成,热水储水桶2和热水加热器3之间由上、下两根管道连接,自来水管14直接与热水加热器3相连,热水盘管一端16与热水储水桶2相连,另一端15接自来水管14,热水输出管7与热水储水桶2底部相连,蒸汽加热器6的入水管13与热水输出管7相连接,蒸气管道9和蒸汽加热器6之间用管道相连,蒸汽管道9上安有蒸汽控制阀11和气化调节阀12、蒸汽管道9通过蒸气控制阀11和管道17与微型蒸箱10相连,蒸汽管道9通过气化调节阀12与蒸汽盘管的一端18相连,蒸汽盘管的另一端安有蒸汽喷嘴并伸至炉芯5底部进风口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志刚,未经叶志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315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