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儿童盖被监视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8229417.4 | 申请日: | 1998-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366910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3-01 |
| 发明(设计)人: | 李宏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宏仁 |
| 主分类号: | G08B21/00 | 分类号: | G08B2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72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儿童 监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儿童盖被监视装置,涉及一种防止儿童蹬被受凉的电子报警装置。
儿童在睡眠时,因未盖好被子而引起感冒的问题,几乎是困扰每一孩子家长的问题。常使家长非常疲劳,更重要的是,感冒将可能引起一系列严重疾病,对儿童的健康构成很大威胁。人们过去发明的睡袋,由于对人有一种约束感,多数孩子,特别稍大一点的孩子,都不愿意接受,因而不能很好普及。为解决儿童蹬被受凉的问题,不少人作了很大努力,也有不少专利。但仍没有一种方便、可靠,能为多数孩子接受,适宜广泛采用的方案。CN2067006U和CN2169881Y专利公告中分别公开了两种《幼儿蹬被报警器》,都是采用红外发射,接收方式,将装置置于被盖内或直接固定在幼儿身上,通过被盖内的反射作用,来判断被盖是否盖好。因此,仍会给孩子带来不舒适感,难于广泛采用。CN213223Y公开了另一种《儿童睡眠报警器》,由外壳、红外感温元件、放大器,比较器及响闹装置等几部分构成。希望通过不接触方式实现对孩子盖被的监测,但该方案仅能对变化的红外信号作出反应,存在着当热源静止后不能报警的弊病。由于不能随时正确反映孩子盖被的实际情况,因而达不到预期的监测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克服现有各种报警装置的缺点,不与人体接触,能随时准确反映孩子盖被情况,而一旦盖好后,又能自动停止报警的使用方便、可靠、为广大孩子和家长都乐于接受的监视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当孩子被子未盖好的情况下,在报警的同时,提供一定的照明,利于观察和帮助盖好被盖的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远距遥控报警信号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物体表面发出的红外辐射进行检测,判断物体表面的温度,从而判断被盖是否盖好的。本装置主要由开有窗口的外壳(1),信号检测单元(2),报警单元(3),电源(4)及支架(5)几部分构成。装置通过支架(5)固定在人体的上方。信号检测单元(2)由红外敏感元件(6),后续信号放大,信号处理电路(7)以及电动式机械斩光装置(8)构成,红外敏感元件(6),后续信号放大、信号处理电路(7)顺次连接,斩光片(10)装设在红外敏感元件(6)与窗口(9)之间。监测对象辐射的红外线,从窗口射入,经斩光装置调制后,投射到红外敏感元件上,产生微弱的交变信号,经后续信号放大电路放大,再经信号处理电路鉴别比较。当有部分身体未盖好,目标表面温度增加,装置发出报警。而被子盖好后,目标温度降低,报警自动停止。这里,红外敏感元件可为热释电,热电堆或热敏电阻等元件。电动式机械斩光装置的动力可为微型电机,电磁铁或电磁摆等结构带动斩光片实现对红外辐射的斩波调制。红外检测元件也可选用斩光装置和红外敏感元件组装成一体的元件,来实现对红外信号的调制检测。
为了帮助装置对正目标并在报警的同时能够起到一定的照明作用,以便观察和帮助盖好被子,在装置的正面可装设1-4支发光二极管或小灯,通过导线与报警单元输出连接。
在窗口(9)的下部还可装设一遮光板(14),以避免头部的红外辐射进入窗口(9),进一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为防尘及增强信号,外壳的窗口(9)可装设由有机材料制成的平透镜、凸透镜或菲涅尔透镜(15)。
本实用新型通过这种不接触检测方式,并采用斩光调制措施,因而能有效地对活动、静止目标进行检测,从而随时准确可靠地反映小孩盖被的情况。实现了长期以来人们希望不让孩子有不适感的同时又非常方便、可靠地监测盖被情况的目标。它的推广应用,对于减少疾病、保障孩子的健康,并尽可能减轻家长的劳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装置还可用于某些病人的监测,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
图1为本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装置的使用情况示意图。(1)为外壳,(5)为支架。
图3为本装置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电动式机械斩光装置(8)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的电气原理图。
图6为实施例中,报警部分采用无线电遥控方式的接线图。
图7为电磁铁驱动电路原理图。
图8为电动式机械斩光装置(8)的另一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宏仁,未经李宏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294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进结构的组合式连接器
- 下一篇:蜂窝夹层结构超耐磨强化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