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方向对插电连接器无效
| 申请号: | 98214241.2 | 申请日: | 1998-07-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350889Y | 公开(公告)日: | 1999-11-24 |
| 发明(设计)人: | 柏利明;萧裕三;刘家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11 | 分类号: | H01R13/11;H01R13/40 |
| 代理公司: | 柳沈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梧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方 连接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方向对插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端子具有良好的弹性并多方向导引对接端子插入的电连接器。
一般电子装置中电路板与另一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多采用对接连接器来实现,如手提式电脑的电池座与充电电池的连接。以往此类型连接器大都具有两个插接方向及开口,如美国专利第4,632,475号所提出的电连接器结构,其中,插头电连接器具有数个整片式端子,插座电连接器具有数个插槽,插槽内设有U型端子,当插头电连接器的整片式端子插入插槽中,槽内U型端子包覆并接触整片式端子而构成电连接,但该各U型端子较为耗费原料,同时对接端子之间以大面积、欠缺弹性的方式构成接触,极易对端子造成严重的刮伤,造成端子氧化及接点接触不良等问题。
又如,美国专利第5,551,883号,台湾专利申请第83107591号,其插头电连接器的端子也为整片式,插座电连接器的端子加以改进,以一倾斜的弹性臂并具有突起的接触端取代前述U型端子的包覆式、大面积的接触方式,其弹性臂从端子的固持部延伸而出,藉冲压所形成的翘曲提供接触端的弹性。但其弹性力臂不足,造成弹性不够而刚性过强的情形,其端子必需与绝缘壳体产生干涉,以达到预压的效果,才可使插头电连接器的端子易于插入。因此,该电连接器在端子组装时,需要仔细对正端子弹性臂自由端的位置,必将增多组装的工时与成品的次品率。
再如台湾专利申请第84210634号,其中,插头电连接器的端子仍为整片式端子,插座电连接器的端子具有一矩形斜锥面并与插头电连接器的端子构成面接触的电连接。但是,此种带矩形斜锥面的端子在冲压时,属较复杂、工位较多的制造程序,复杂的冲压制造过程以及冲压的工位较多,将会导致端子冲制时精度不易达到,而造成次品率上升,制造成本也将偏高。其它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还有美国专利第4,715,819及4,975,062号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方向对插电连接器,其端子具有良好的弹性,可保持与对接端子的电连接,同时,该端子具有导引的结构,对接电连接器的端子可多方向插入该电连接器的插槽中,以解决现有电连接器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多方向对插电连接器,与另一电连接器对接,该电连接器具有绝缘壳体及数个端子,所述绝缘壳体设有数个多方向开放的端子插槽,所述端子相对收容于所述的端子插槽中,该端子包括:用以固持所述端子于所述电连接器绝缘壳体中的固持部;第一接触部,从所述固持部的一端缘延伸设置;第二接触部,从所述固持部的另一端缘延伸而出,其包括一弯折曲臂以及可导引该电连接器以外的电连接器形成电及机械接触的导引接触区,所述端子的曲臂一端连接固持部,另一端连接导引接触区。
依据上述特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连接的端子,包括:固持部,固持所述端子于电连接器中;第一接触部,从所述固持部的一端缘向外延伸设置;曲臂,从所述固持部的另一端缘弯折一角度并向外延伸;第二接触部,从所述曲臂延伸设置,其上还设有可导引该电连接器以外的电连接器形成电及机械接触的导引接触区。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优点在于,其设有多方位的端子插槽并具有带弹性的端子,使对接连接器能多方向插接,且插接稳固,使用方便。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方向对插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示出电连接器的前方部位;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方向对插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示出电连接器的后方部位;
图3为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多方向对插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多方向对插电连接器端子的侧视图;
图6和图7为本实用新型端子插入绝缘壳体的剖视图。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多方向对插电连接器10主要包括绝缘壳体12及数个端子14。该绝缘壳体12具有第一表面121、第二表面122、第三表面123以及数个端子插槽16,该端子插槽16内可收纳前述相对的端子14,该端子插槽16还设有第一开口161及第二开口162,其中,第一开口161位于绝缘壳体12的第一表面121及第二表面122并构成一连通的具有多方向开放的结构,可供另一对接电连接器20(见图3)的端子22插入构成电连接,端子插槽16的第二开口162位于绝缘壳体12的第三表面123,用以提供端子14插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142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