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调副冷凝器无效
| 申请号: | 98213819.9 | 申请日: | 1998-05-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297687Y | 公开(公告)日: | 1998-11-18 | 
| 发明(设计)人: | 黄志贤;邱鹏举;刘富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美凤 | 
| 主分类号: | F25B39/04 | 分类号: | F25B39/04 | 
| 代理公司: | 柳沈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晓舒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冷凝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副冷凝器,其作为空调循环系统中主要冷凝器的预冷装置。
通常的作为冷凝器的蒸发式热交换器利用水直接喷淋在铜管表面,以吸收工作流体所放出的热量,其效率虽然高于气冷式或水冷式热交换器,但由于水无法均匀地分布在铜管表面,若铜管表面有水滴或残留有大量的水,将导致蒸发效果大大减小,即效率降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水均匀地分布在热交换器表面、从而提高效率的副冷凝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用于空调循环系统中的副冷凝器,该循环系统中包括压缩机和蒸发器,所述副冷凝器包括:多个传热管,以及将所述传热管固定的护体。护体一端有使所述蒸发器产生的凝结水导入的进水口,所述的传热管的表面包覆有:能使施加于其上的由进水口导入的凝结水由所述压缩机喷出的高温高压气态介质所放出的热量产生薄膜式蒸发后,由空气强力带走的吸湿材料。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优点在于,空调系统中蒸发器产生的凝结水收集在本装置中后,吸湿材料的使用使得给水在汽液饱和区常温蒸发,使水分尽量进行完全潜热蒸发,并由空气强力带走,使之维持恒定的放热效果。此副冷凝器可减少主冷凝器的热传导材料,或提高冷冻循环效率,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该副冷凝器使用水和空气为冷却介质,水的来源为蒸发器的排放,可彻底解决普通空调凝结水的问题,使空调运行中无滴水,空调装置保持洁净干燥,从而保护了环境。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可更清楚地了解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与优点,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副冷凝器的一种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副冷凝器的另一种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副冷凝器外部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4沿图1的A-A的剖面图;
图5沿图2的B-B的剖面图;
图6-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副冷凝器用于空调循环系统中时的实例的示意图;
图9-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副冷凝器用于空调机中的各使用例的示意图。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器1的外观如图1和2所示,其截面可参考图4和5更详细地了解。如图3、4和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副冷凝器1可包括:用于单元化的护体2,进水口组件3,以及固定于护体内的包覆有吸湿材料5的传热管4。传热管的形式可为圆形管或扁形管,或其他形式的管子。所用的吸湿材料例如可选用无纺布、吸湿性泡棉等。传热管的列数可根据传热管的外径的不同,以及冷却容量的不同,作适当的配置。扁形传热管的端口被制成可与外部管路焊接的圆形化形状。首先将传热管4与吸湿材料5进行组合,然后安装与护体2中,最后套上进水方向不同的进水口3。配合实际需要,可将其制成卧式或立式。
所述护体固定所述传热管而构成冷凝器单元,根据需要,多个所述单元层叠堆积组合成较大冷却容量的冷凝器。
如图6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副冷凝器应用于空调循环系统中的一种情形。其中,压缩机6压缩出来的高温高压气态介质经出口管8进入副冷凝器1,以单流、分流或汇流方式产生热交换作用后,经连接管9进入主冷凝器7。副冷凝器1通过水的蒸发,担负了主冷凝器7的部分冷凝作用。
根据实际空调装置内的副冷凝器1的放置空间,也可将副冷凝器1小型层叠化,但层间要有空气通道,如图7所示。也可如图8所示,设计成立式副冷凝器。
图9-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副冷凝器用于空调机中的各使用例的示意图。其中的副冷凝器1位于不同的位置或具有不同的形式,如图9所示的卧式和如图12所示的立式。副冷凝器的水源供应可依靠位差式给水,给水是其本身的空调机组运转时蒸发器10产生的空气凝结水。如图示,蒸发器10底部凝结水经水管11汇集到副冷凝器1上并被吸附,由副冷凝器1产生连续的蒸发放热。蒸发出来的湿空气由风扇马达12带动的室外风扇13将之强力带走,达到热交换目的。
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不被该优选实施例所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提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本领域的人员可以作出各种变化和改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美凤,未经万美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138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