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火疏散通道无效
申请号: | 98211783.3 | 申请日: | 1998-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333414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8-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增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增荣 |
主分类号: | A62C2/18 | 分类号: | A62C2/18 |
代理公司: | 河南省科学院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浩 |
地址: | 45005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火 疏散 通道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防设施,尤其是一种与消防安全门配套使用的防火疏散通道。
火灾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当建筑物发生火灾时,为避免室内人员由于火烧、烟雾中毒,房屋倒塌而遭受伤害,须尽快撤离火灾现场,为了减少财产损失,室内的物资财产也须抢运出来,同时,消防人员必须迅速接近起火部位进行灭火救援,为此在室内要有完善的安全疏散设施,为安全疏散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国内使用的消防措施有:防火墙、防火带、防火门等方式,以上几种方式可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疏散人员速度慢,消防人员不易快速接近火灾现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防火性能优越,在短时间内可将室内人员疏散出去的防火疏散通道。
本实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火疏散通道,包括拱形可伸缩通道,防火隔热层,驱动装置和电气控制装置,其中防火隔热层由耐火硅酸铝纤维布制成,覆盖在拱形可伸缩通道的内层或外层表面上,拱形伸缩通道包括拱形门体,拱形前架和两个相互平行的地面导轨,电气控制装置固定在拱形前架上,驱动装置固定在拱形前架的底座上,拱形门体包括两个以上的拱形框架和与拱形框架相铰接的杆件和以及滚轮,杆件和的中部相铰接,端部与前后两拱形框架相铰接,拱形框架的下端固定在滚轮的轮轴上,滚轮沿铺设在地面上的导轨往复运动,拱形框架通过杆件和与拱形前架相连。
所述的拱形前架的顶端开有通气孔。
所述的拱形前架的端口处安有耐火硅酸铝纤维布制成的门帘。
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减速器,大小链轮,链条,驱动轴及驱动轮,驱动轮沿导轨往复运动。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
1、人员疏散速度快,可减缓火势蔓延速度,控制火势上拔。
当火灾发生时,为疏散人员此时必须将安全门打开,以便火灾现场的人员通过安全门迅速撤离火灾现场,由于安全门与楼道联接后构成了抽气通道,在此抽气通道的作用下,将产生巨大的向上抽力,从而促进火势快速蔓延,在短时间内火焰和烟气就会将安全门封闭,使安全门使去作用,使火灾现场的人员无处可逃,救援人员又不能及时赶到火灾现场,从而造成严重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本防火通道可避免上述灾难的发生。当火灾发生时,立即将防火通道对准打开的安全门,通过电气控制装置将防火通道展开,防火通道的长度不超过15米,由于防火通道的通道口挂有门帘可减少抽力的作用,从而可延缓火势蔓延速度,延长火灾现场人员逃离的时间,通道的内外表面覆盖有隔热层,可防止通道内温度过高对人体产生危害,在通道口防近上端开有通气孔,可使将通道的烟气排抽出去。
2、有利于消防人员迅速接近火灾现场实施救援工作,从而减少火灾损失。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3为图1的B-B向视图。
本实用新型防火疏通的结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拱形可伸缩通道a和防火隔热层b,防火隔热层b由耐火硅酸纤维布制成,覆盖在拱形通道a内层或外层表面,拱形可伸缩通道a包括拱形门体1,拱形前架2、驱动装置3、电气控装置4,两个相互平行的地面导轨5,电气控制装置4固定在拱形前架2上,驱动装置3固定在拱形前架2的底座上,在拱形前架2的顶部开有通气孔12,拱形门体1包括两个以上的拱形框架6和与拱形框架6相铰接的杆件9和10,以及滚轮8,杆件9和10的中部相铰接,端部与前后两拱形框架6相铰接,拱形框架6的下端固定在滚轮8的轮轴上,滚轮8沿铺设在地面上的导轨5往复运动,拱形框架6通过杆件9和10与拱形前架2相连。拱形前架2的端口处安有耐火硅酸铝纤维布制成的门帘20,驱动装置3包括电机13,减速器14,大小链轮15和16,链条17,驱动轴18及驱动轮19,驱动轮19沿导轨5作往复运动。导轨5铺设在安全门两侧且与安全门垂直,其宽度与防火通道的宽度相适应。当火灾发生后,迅速将防火疏散通道移至轨道5处,启动电气控制装置4使防火疏散通道对准安全门展开并与安全门对接,火灾现场人员可通过防火疏散通道撤离火灾现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增荣,未经张增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117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