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换式余热收集转换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8211316.1 | 申请日: | 1998-0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329851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7-21 |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志英 | 
| 主分类号: | F22B3/00 | 分类号: | F22B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34000***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直换式 余热 收集 转换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一种余热转换利用装置,可将产品中所带的热能进行收集、转换为其他能量。
在一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如铁合金生产),产出的产品中带有的大量的热能,白白地散失于大气中。如有一种装置可将这部分热能进行收集、转换利用,会给企业减少能耗、创造效益。目前还未发现有此类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置,能将产品中所带的热能收集起来进行转换利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换式余热收集转换装置,可达此目的。该装置包括集能仓、拾能仓和小车。其特征在于集能仓、拾能仓均为罐型结构。且拾能仓将集能仓包含在内。在集能仓的一端留有一个仓门可以开闭。在另一端圆弧顶部设有一输出管道可与其它设备相联。集能仓的仓壁上还设有若干喷头。在拾能仓的下部设有注水管道。拾能仓外围有一保温外壳。
上述的直换式余热收集转换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集能仓壁上设置的喷头与拾能仓相通。
上述的直换式余热收集转换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集能仓体与仓门间设有一密封法兰,并在一侧镶有铜板。在仓门上设有安全装置。
上述的直换式余热收集转换装置,其特征是在集能仓的底部设一节轨道,并配有一个小车可载物进出。
使用时只需将带热产品摆放在小车上,推入集能仓内,关闭仓门,然后,按规定向拾能仓内注水即可。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
1.可将产品中的热能收集起来进行转换。既降低了能耗,又减少了环境污染,且不影响产品的质量。
2.可实现能源的重复利用。
3.直换形式可将余热的充分转换。
4.转换速度、输出能量与输出压力可方便的调整与控制。
5.使用安全方便。
6.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7.可进行多台联用,增加输出容量,实现连续工作。
8.有多种类型。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类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集能仓1、拾能仓2、喷头3、仓门4、仓门法兰5、输出这道6、注水管道7、保温外壳8、小车9、小车轨道10、支座11、安全装置12。图中13-带热产品(硅铁)。
例:使用本实用新型一类,利用硅铁的余热进行发电的实例,来说明其工作原理。首先,将本实用新型的输出管道与汽轮发电机组联通。如图1所示,将带热产品(硅铁)13摆放在小车9上,推入集能仓1内,然后关闭仓门4,向拾能仓2内注水(通过调节注水量可实现对转换速度与输出压力的控制),拾能仓2内的水通过喷头3向集能仓1内喷射,喷射的水雾遇到高温气体或硅铁后迅速汽化充满集能仓1。如此不断产生的蒸汽集聚于集能仓1内,使集能仓1内的压力不断增加,达到所需压力后向外输出,带动汽轮发电机组工作,发出电能。在集能仓1内的能量转换过程中,会有部分热能通过仓壁向外传递,拾能仓2可将这部分热能拾起,用来提高拾能仓2内的水温,从而减少了热能的损耗。为了保证发电机组的连续工作,需将两台本实用新型一类并联起来交替使用。
如遇带产品不能与水接触,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二类(如图2所示)即可。图2为本实用新型二类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集热仓,2-带热产品,3-蒸发器,4-小车,5-补水管,6-小车轨道,7-保温外壳,8-输出管道,9-储能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志英,未经杨志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113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吸热水圈的水套式暖气炉
 - 下一篇:双环错缝接合实木镜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