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悬浮式微孔曝气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8204611.1 | 申请日: | 1998-05-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339571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9-22 |
| 发明(设计)人: | 楼上游;李希文;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技术与装备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2F3/20 | 分类号: | C02F3/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韦庆文 |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悬浮 式微 孔曝气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水、废水或污水的生物处理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为水体充氧的曝气装置。
为水体充氧是废水和污水好氧生物化学处理工艺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在水处理的生物化学方法中,好氧活性污泥法所应用的主要设备之一是曝气装置。曝气装置有多种类型,其中盘式膜片微孔曝气装置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在现有技术中,曝气装置多采用固定式的安装方式,即曝气器安装固定在水下的空气管道上。由于曝气器在水下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加上盘式曝气器构型本身的局限性,上述曝气装置难免造成充氧不均匀,靠近曝气器部分充氧过高、并且会产生旋流使气泡在水中停留时间过短,因此充氧效率较低。此外,空气管道及曝气器在水下安装固定、维修更换等等都比在水上要复杂得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设计了一种新型微孔曝气装置。它通过采用一种悬浮式的、活动式的、安装有独特造型结构的微孔曝气器的曝气装置,克服了现有曝气装置曝气不均匀、充氧效率低、安装维修不方便等等缺点。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悬浮式微孔曝气装置,包括上部的主通气管、中部的支通气管和下部的曝气单元。其结构特征在于:曝气装置的上部通过包围着主通气管的浮筒悬浮在水面上;曝气装置中部为上端连接主通气管的支通气管;曝气装置下部的曝气单元通过配重连接体与支通气管下端相连,所述的曝气单元为微孔曝气器。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悬浮式微孔曝气装置包括上部的主通气管1、中部的支通气管2和下部的曝气单元。其结构特征在于:曝气装置的上部为主通气管1和环绕包围着主通气管1的浮筒4;曝气装置中部为上端连接主通气管的支通气管2;曝气装置下部的曝气单元通过配重连接体5与支通气管2下端相连。这里配重连接体5的作用是使曝气器3坠在水面下,以免曝气器3充满空气后上浮。所述的曝气单元为微孔曝气器3。
具体应用时,所述的支通气管2可以为两个,并且让两个支通气管与主通气管1在同一平面上互相平行。
为了解决曝气不均匀的问题、更好地提高充氧效率,上述的微孔曝气装置的曝气单元可以采用长圆柱型膜管式结构。具体的结构为:所述的微孔曝气器3为长圆柱型膜管式结构,其内层为与支通气管2连通且管壁上有若干个透孔的硬质管;硬质管外紧紧环绕包裹着一层软质的、有弹性的塑料或者橡胶套管(即膜管),所述的套管上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在非通气情况下呈闭合状态的微孔。上述的曝气器3套管上的微孔可以为十字形的切口的微孔,也可以为圆形微孔。由于套管的材质为软质的、有弹性的塑料或者橡胶,因此在非曝气的情况下,微孔呈闭合状态;而只有在曝气情况下,微孔才被从硬质管内穿出的空气顶压而开启。
为了扩大曝气范围、提高充氧效率,本实用新型中的膜管式微孔曝气器3可以设置1~5根为一组,优选为2~3根,其中以2根为最佳。膜管式微孔曝气器3通过配重连接体5与支通气管2连接、固定。
由于环绕包围着主通气管1的浮筒4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曝气装置的上部悬浮在水面上,下部的曝气器3坠在水中、在曝气时可以在水下一定范围内活动。通气时,空气进入曝气器3内层硬质管和软质的、有弹性的塑料或者橡胶外层套管之间、并且顶开微孔,这样形成均匀细小的气泡扩散到水中。当停止曝气时,微孔在失去内层空气顶压的作用力后,微孔恢复闭合状态。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本实用新型可以用于各种规格和各种形式的曝气池,其中包括用土建的池塘的曝气池、还包括利用天然水流的氧化沟式曝气池。
本实用新型可以用几个曝气装置组成若干组,均匀分布在曝气池中。本实用新型的曝气装置可以用钢索固定在曝气池侧边或岸边。在必要的时候,本实用新型的曝气装置也可以在曝气池内按照需要进行移动曝气,包括平行往复移动、绕池心作圆周移动等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一种悬浮式的、可以活动和移动的、微孔可以按照需要自动开闭的曝气装置,解决了现有曝气装置曝气不均匀、充氧效率低、安装维修不方便等等问题。本实用新型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废水和污水处理,也可以用于池塘养鱼充氧等等许多领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技术与装备研究所,未经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技术与装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046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