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均匀高效的侧发光背光源无效
| 申请号: | 98201487.2 | 申请日: | 1998-03-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336378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9-01 |
| 发明(设计)人: | 宋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义 |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 | 分类号: | G02F1/1335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环宇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国权 |
| 地址: | 518031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均匀 高效 发光 背光源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源,更确切地说是涉及一种发光均匀、美观的高效率侧发光背光源,用于液晶LCD显示器等的背景照明。
国内外现有的侧发光背光源,由LED发光芯片和PCB或CCF冷阴极射线管、透光率低于50%的扩散膜、导光板和引出脚(线)构成,导光板下表面有丝印的或压注的半圆球体,或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正方形小凹凸体。由于导光板下底面排列了半圆球或正方体,影响光折射率和光反射率,而半球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并没有变化,为了保证其透光的均匀性且从LCD上看不到光点,而不得不在导光板的上表面增加透光率很低的扩散膜片,造成该侧发光背光源的光效率降低,仅10%-17%左右,比底部发光的LED背光源(25%-38%)还低。而且由于“光源处”处理不好,而出现了发光不均匀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均匀高效的侧发光背光源,可将发光效率提高到30%-70%,且发光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均匀高效的侧发光背光源,包括LED发光芯片、光源、导光板、位于导光板下底面处的反射膜、位于导光板上表面处的扩散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的上表面是镜面或毛面;所述导光板的下表面热压或注塑成形有点状或条状的凹坑或凸起,凹坑或凸起按大小规则排列成阵列状。
所述的凹坑或凸起成曲边形或成四边形以上的多边形。
所述导光板下表面与凹坑面或凸起面相切的面是与光源光线的方向成非平行的长方形或曲边弧形或四边形以上的多边形;所述导光板下表面与凹坑面或凸起面相切面的长边及虚连其它形状的最大尺寸所构成的长方形的长边与光源光线的方向成非平行或垂直。
所述导光板上的凹坑或凸起与导光板下表面相切的面所构成的长方形包括“虚连”接其它形状的最大尺寸所构成的“长方形”,无光迹边沿即与光源光线平行的边的尺寸(由加工工艺所能达到的最小尺寸)不变,或者离光源越近其尺寸就越大(可比有“光迹”的边沿尺寸大),离光源越远的无“光迹”边的尺寸就越小(或者小于有“光迹”边沿的尺寸)。
所述导光板上的凹坑或凸起与导光板下表面相切的面,在整个导光板下表面的分布是:按一种形状的凹坑或凸起分布,或按2种形状的凹坑或凸起混合分布或按2种以上形状的凹坑或凸起混合分布(由加工工艺和各自的爱好确定)。
所述导光板和光源的放置位置,只要符合光源的光线是从导光板的侧边射入即可,光线从单侧边射入或从两侧边以上的边射入或者通过各种途径反射、折射到导光板的侧边射入,或者通过引出来的导光体(光纤)将光源的光线传输到导光板的侧边射入。
所述的导光板下表面的凹坑或凸起的内外表面是光滑面或粗糙毛面或凹凸不平的面。由实际应用和加工工艺确定。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
图1是均匀高效的侧发光背光源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导光板下表面的一种实施例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导光板下表面的另一种实施例平面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图2,均匀高效的侧发光背光源包括光源LED发光芯片1和PCB2或CCF冷阴极射线管或白炽灯泡2′(也可将LED发光芯片1和PCB2放在图中灯管2′的位置,即与导光板4垂直的位置,或者将它们通过外接导光体即光纤传输到导光板4的侧边,也有的实例是将光源放在两外侧边或两个以上的侧边)、反射片3、导光率为85%-98%的导光板4、扩散膜6和引脚7。导光板4的下表面设计成由点状或长条状的凹坑或凸起形成的阵列5,如图2、图3(图3中两侧边光源的对称分布凹坑和凸起)中所示,导光板4的上表面可设计成镜面或粗糙的毛面。加设在导光板4上表面处的扩散膜6的透光率为50%-80%。
导光板下表面所设计的点状或条状的凹坑或凸起的宽度为0.02mm-2mm,其长度为0.05-4mm,或与导光板长度相同,可根据导光板的面积来定。凹坑与凹坑或凸起与凸起的间隔为0.02-2mm,凹坑或凸起的深度或高度为0.03mm-0.3mm,这些参数的设定可根据使用条件设计,以达到最佳效果。如凹坑或凸起点、条的大小及间隙是根据导光板的厚度、大小及所配合的LCD的透光率来设计的,使由凹坑或凸起按大小规则排列后所形成的导光板表面光分布均匀,且发光效率最高,若使用半透明的LCD,则可大大增加LCD点阵字符的视角和在日光下使用时的反射度。
导光板下表面所设计的凹坑或凸起的大小规律是:距离光源越近的凹坑或凸起越小、越疏,距离光源越远的凹坑或凸起越大、越密,其大小、疏密的变化均可按光源的情况及LCD液晶显示屏对背光源的要求来设计。
导光板的面积为零点几乎方厘米至几百平方厘米,或几十平方米,导光板的厚度为0.1mm-2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义,未经宋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014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