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保护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8200817.1 | 申请日: | 1998-0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350879Y | 公开(公告)日: | 1999-11-24 |
| 发明(设计)人: | 孙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工业部第十八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M10/44 | 分类号: | H01M10/44 |
| 代理公司: | 电子工业部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董慧芳 |
| 地址: | 30038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 保护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的自动保护装置。尤指由中央处理芯片、电阻和电容构成的锂离子电池的保护装置,在锂离子电池的输出端加装该装置,防止锂离子电池在充电状态下过充电,在放电状态下过放电和负载短路。加装锂离子电池保护装置的锂离子电池组可直接用作手机电源。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产品,其目的也是在充电状态下防止过充电,在放电状态下防止过放电和负载短路。有摩托罗拉、索尼和西门子等公司的产品,由中央处理芯片、电阻和电容构成。不足之处是保护功能少,外围元器件多,可靠性差,误动作概率高,体积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保护装置,防止锂离子电池在充电状态下过充电,在放电状态下过放电和负载短路(过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该锂离子电池保护装置,由央控制芯片N,其型号为SB508T,二个FET场效应管、二个电阻和六个电容连接的电子线路构成,其锂离子电池保护装置的V+、V-端接串连的两节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P2端接两节电池的连接点,P+、P-端为输出端,其电路连接如下:
中央控制芯片N的1腿(CHG)接至FET场效应管的Q1的栅极G;
中央控制芯片N的2、3、5、6、7腿接至FET场效应管Q2的源极S和V-端;
中央控制芯片N的4腿通过的电阻R2接至FET场效应管Q1的漏极D和Q2的漏极D;
中央控制芯片N的8腿接至P2端;
中央控制芯片N的9、10、11短接后接至电容C1、C2、C3的短接点,电容C1的另一端接至中央控制芯片N的14腿,电容C2的另一端接至中央控制芯片N的13腿,电容C3的另一端接至中央控制芯片N的12腿;
中央控制芯片N的15腿接至P+和V+端;
中央控制芯片N的16(DSG)腿接至FET场效应管Q2的栅极G;
P-端接至FET场效应管Q1的源极S,通过电容C6接至V-端,通过电阻R1接至中央控制芯片N的1腿;
V+、P2端间接电容C4;
P2、V-端接电容C5。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以较少的外围元器件完成同样的功能,该锂离子电池保护装置的外围元器件数为10个,比目前国外同类产品元器件少得多,由于元器件数量少,所以可靠性高,体积小。
2.三种延时功能,即过充电保护动作延时Tovd,过放电保护动作延时Tuvd,短路(过流)保护动作延时Tocd。这三种延时功能使该锂离子电池保护装置的抗干扰能力大大高于国外同类产品,而且减少了该锂离子电池保护装置的误动作概率,国外同类的产品只有过流延时保护功能。
3.独特的睡眠功能,当电池刚进入过放电保护或过流保护状态时,该锂离子电池保护装置自动进入睡眠状态,其耗流量仅为0.7微安(典型值),此指标高于外国的同类产品。
4.可靠性高,该锂离子电池保护装置所采用的中央处理芯片已通过美国U.L认证,可靠性指标:
失效率(Failure rate)=4.9×10-99/hours=4.9FITS
MTTF=1/F=2.04×108hours=2.33×104年
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近一步详述:
图1.锂离子电池保护装置电路图
该锂离子电池保护装置电路图如图1所示,其电路图的V+、V-分别接两节电池的正、负两端,P2接两节电池的连接点。电池输出给负载或充电器输出给电池必须先经过该锂离子电池保护装置电路,它可以独立地监控二节串连的锂离子电池,为这二节锂离子电池提供过充电、过放电、短路(过流)保护。该锂离子电池保护装置电路每60毫秒采样一次,在采样期间,该锂离子电池保护装置电路将测量值与阀值相比较,以确定Vov值(过充电保护阀值)、Vuv(过放电保护阀值)、Vce(充电允许阀值)条件是否存在,过电流和充电检测是连续监测的。该锂离子电池保护装置电路是通过内部两个FET场效应管的开和关来控制电池与外部负载或充电器的连通与断开,两个FET场效应管分别受两个中央控制芯片1腿(CHG)、16腿(DSG)控制。只有两腿同时为高电平时,两个FET场效应管同时导通,电池才与外部连通。其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工业部第十八研究所,未经电子工业部第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008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合层次结构石材板材
- 下一篇:小学几何知识直线形学习演示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