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碳五燃气炉具无效
| 申请号: | 98200200.9 | 申请日: | 1998-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335052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8-25 |
| 发明(设计)人: | 鞠晶;鞠建辉;钱守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鞠晶 |
| 主分类号: | F24C3/02 | 分类号: | F24C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32001 吉林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燃气 炉具 | ||
一种广泛用于炊事的碳五燃气炉具。
现有的液化石油气、煤气作为燃料已被广泛利用,碳五(C5H12),又称戊烷是石化工业的付产品,未被作为一种能源得到充分利用,而被放空烧掉,不仅造成能源浪费、且污染环境。由于碳五在常温常压下为液态,现有的燃烧液化石油气、煤气的炉具不能直接用于燃烧碳五。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现有燃烧液化石油气、煤气炉具的基础上,通过增置气化室和使气化室先预热,将碳五由液态变为气态进行燃烧,具有燃烧充分、热效率高,使用安全的碳五燃气炉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碳五燃气炉具,具有壳体(1),在壳体(1)内设置炉体(19),炉体(19)与引射器(11)固定连接,在炉体(19)上部装有多孔辐射板(5),在炉体(19)的上方的面板(6)上安装有支承架(3),在壳体(1)内固定有电控箱(16),电控箱(16)内置电源和温度报警及电子打火电路,其特殊之处在于:在炉体(19)上部设有气化室(4),在气化室(4)上固定有进气、液接头(22)和出气接头(23),进气、液接头(22)与电控阀(15)连通,电控阀(15)分别与在壳体(1)内置的贮气罐(8)的控制阀(18)和碳五液控阀(12)连通,碳五液控阀(12)还与进液接头(2)连通,出气接头(10)与引射器(11)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碳五燃气炉具的优点是:
1、贮气罐内的液化石油气用于预热气化室,能使气化室内的碳五气化;
2、燃烧充分、热效率高;
3、使用安全、方便;
4、无毒、无害、对环境无污染。
下面利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碳五燃气炉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参照图1和图2,壳体(1)和面板(6)用不锈钢板等金属板材冲制而成。在壳体(1)内设置炉体(19),炉体(19)可以铸造成型或用金属板材冲制。炉体(19)与引射器(11)固定连接。在炉体(19)的上方的面板(6)上安装有支承架(3)。在壳体(1)内固定有电控箱(16),电控箱(16)内置有供给电控阀(15)和温度报警及电子打火电路的电源。温度报警及电子打火电路是本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熟知的技术。气化室(4)装于炉体(19)的上侧的周壁上,气化室(4)可用铜管弯制,也可与炉体(19)做成一体,在气化室(4)上固定有进气、液接头(22)和出气接头(23),进气、液接头(22)与电控阀(15)连通,电控阀(15)分别与在壳体(1)内置的贮气罐(8)的控制阀(18)和碳五液控阀(12)连通,碳五液控阀(12)与进液接头(2)连通,出气接头(10)与引射器(11)连通。气化室(4)且与多孔辐射板(5)相接触,辐射板(5)采用陶瓷片制成。在壳体(19)内设置隔板(20),在壳体(19)与隔板(20)组成的空腔内,通过连接体(7)置有贮气罐(8),贮气罐(8)内装有液化石油气,用于预热气化室(4),使流入气化室(4)内的碳五由液态气化成气状而燃烧。在壳体(1)的底部固定有支腿(21)。
本实用新型的碳五燃气炉具使用过程为:首先用手打开控制阀(18),贮气罐(8)内的液化石油气经管路(17)进入电控阀(15),再经管路(13),进气、液接头(22)至气化室(4)内,从气化室(4)的出气接头(23),管路(10)进入引射器(11)并同进入引射器(11)的空气预混后进入炉体(19)内,电子打火使液化石油气被点燃,当气化室(4)设定温度达90℃时,电控箱(16)的温度报警电路使其报警,关闭贮气罐(8)的控制阀(18),同时电控阀(15)换向,打开控制阀(12),碳五液从进液接头(2),管路(9)流入控制阀(12),管路(14),电控阀(15),管路(13),进气、液接头(22)、气化室(4),在气化室(4)内被气化,然后从出气接头(23),管路(10)进入引射器(11),再同引射器(11)进入的空气预混而进入炉体(19)内,在多孔辐射板(5)的板面上形成远红外线辐射燃烧。用来加热炊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鞠晶,未经鞠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002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