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制备卤代芳腈的流化床催化剂有效
申请号: | 98110746.X | 申请日: | 1998-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308C | 公开(公告)日: | 2001-11-07 |
发明(设计)人: | 顾建良;陈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7/182 | 分类号: | B01J27/182 |
代理公司: | 上海石化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袁明昌,王清沁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制备 卤代芳腈 流化床 催化剂 | ||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备卤代芳腈的流化床催化剂,特别是关于含钠的流化床催化剂。
2,6-二氯苯甲腈(简称DBN),是一种优良的除草剂。它对一年生和多年生的杂草有着特殊的抑止效果,对哺乳动物毒性很低,同时它是农药及有机合成原料的重要中间体,被广泛应用于2,6-二氟苯甲腈、2,6-二氟苯胺、草克乐、除虫脲、氟虫脲等农药生产中。
DBN是典型的精细化工产品,其生产技术路线可分为有机合成法和气相氨氧化法。气相氨氧化法以2,6-二氯甲苯、氧气和氨气为原料进行气相催化反应,获得产物2,6-二氯苯甲腈。
由于二氯卤代甲苯中的氯是活性基团,对甲苯上的甲基有活化作用,但二个取代氯在甲基的邻位会造成严重的空间位阻效应,致使氨氧化反应难以进行。对于该物质仅使用V催化剂进行氨氧化反应,会导致氯原子的脱落,副产物的增加。该类反应催化剂和反应条件是影响反应的关键。
早期的卤代芳烃氨氧化技术,一般都使用简单的钒组分或钒组份配有少量其它组份的催化剂,其总体反应收率较低。从近期的卤代芳腈氨氧化催化剂组份来看,主要有V-P,Sb-Fe,V-Cr三种组成的催化剂。文献JP昭43-5386、JP昭43-10623等公开了以V为催化剂主体,γ-氧化铝为载体的催化剂,2,6-二氯苯甲腈的最高收率仅为70%。该技术由于使用单组份V为催化剂,NH3分解及脱卤原子反应严重,故收率较低。文献日本专利JP平3-44362中公开了一种制备2,6-二氯苯甲腈的催化剂。该催化剂由V、P、Mo、Cr元素为催化组份,以γ-Al2O3为载体,由于通过浸渍法制备,因此仅适用于固定床反应。其产物DBN最高收率虽达85.0%,但由于氨氧化反应是强放热的反应,固定床反应的移热在工程上存在严重问题,因此在工业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文献US4530797中公开了制备2,6-二氯苯甲腈的工艺。该工艺是以V、P为催化剂组份,通过向反应体系中添加溴或含溴化合物的方法,以达到提高产物2,6-二氯苯甲腈收率的目的。其使用的催化剂水平较低,在不加溴或含溴化合物时,产物DBN收率最高仅58.4%。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文献中存在的产物DBN收率偏低或工业反应器存在工程放大、移热等问题的缺陷,提供一种新的制备卤代芳腈的流化床催化剂,该催化剂能克服反应器放大效应、移热等问题,且具有卤代芳腈收率高的特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用于制备卤代芳腈的流化床催化剂,含有二氧化硅载体和化学式如下的组合物:
V1.0PbNacAdBeOx式中B为至少一种选自镁、钙、钡、铬、锰、铁、钴、镍或锡;
A为至少一种选自锂、钾、铷或铯;其中b为0.3~4.0;c为0.01~0.7;d为0.05~1.0;e为0~2.0;x为满足其它元素化合价所需氧原子数的总和;催化剂中载体二氧化硅的含量以重量百分比计为50~80%。
上述技术方案中b的优选范围为0.5~3.0;c的优选范围为0.1~0.4;d的优选范围为0.05~0.50;e的优选范围为0.05~1.5;卤代芳腈优选方案是2,6-二氯苯甲腈。
本发明中采用二氧化硅为载体,且采用喷雾成形的流化床催化剂技术,有效地克服了工程上存在的催化剂反应器放大效应、移热等问题。通过对含V、P催化剂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发现,在V、P两组份中加入碱金属和/或碱土金属后能显著改善催化剂的物理性能,降低副产NH4Cl、CO2、CO、HCN的生成量,提高氨氧化反应的卤代芳腈收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发明催化剂,不仅能适用于流化床,而且也适用于固定床,且都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V2O5、P2O5、碱金属氧化物或碱土金属氧化物是催化剂的起始原料,也可以选择通过适当处理制得的其它化合物作原料。例:
钒原料:偏钒酸铵、硫酸钒、有机酸钒如草酸钒、酒石酸钒;
铬原料:铬酸、铬酸盐、铬酐;
磷原料:磷酸、磷酸铵。
A类原料:可用硝酸盐或硫酸盐;
B原料:硝酸盐或其它可溶性的盐;
硅原料:使用硅溶胶、硅凝胶和二氧化硅作为催化剂的载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1074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蒸馏醇的方法
- 下一篇:感热头驱动集成电路、及使用它的感热头驱动电路及感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