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话交换机送振铃信号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8106774.3 | 申请日: | 1998-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230841A | 公开(公告)日: | 1999-10-06 |
发明(设计)人: | 孙连仲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连仲 |
主分类号: | H04M3/02 | 分类号: | H04M3/02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利民 |
地址: | 13005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话交换机 振铃 信号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通信设备中的电话交换机。
电话交换机中的铃流信号,是由交换机送往被叫用户话机(终端设备)的高电压、低频率交流信号。其作用是使被叫用户话机振铃,通知被叫用户此时有人正在呼叫,被叫用户摘机即可开始通话。为了使话机振铃声有足够响度,要求铃流信号的电压必须足够高。为此,邮电部标准规定,铃流信号源的输出电压应在60伏至90伏范围之内,频率为25±3赫兹,波形为正弦波。为了便于检测用户在振铃期间是否摘机应答,在此铃流信号中又叠加进一直流负电压,此直流负电压一般是交换机的供电电压,范围在-40伏至-57伏之间(对地而言)。这两种电压叠加在一起,其最高负峰值电压达184.3伏(90×1.414+57)伏。现有的技术是:当交换机向用户话机送振铃信号时,只向用户的a线送此振铃信号,用户的另一线b线经保护电阻接地。这样就造成了在送振铃信号期间,用户的a线对地电压很高,给交换机的保护带来困难。交换机的保护一般有两级,第一级放在总配线架上称为一次保护;第二级放在交换机用户板上,称为二次保护。一次保护及现有送振铃信号方法的简图如附图1所示,图中虚线右侧为交换机送铃方法简图,RS为铃流源,R1、R2为用户板中送铃保护电阻,K1、K2为通话与振铃转换接点,E为交换机电源。图中虚线左侧为一次保护简图,其中F1、F2为过电压防护元件,其作用是箝位进入交换机的电压,防止交换机因强电或雷电侵入而烧毁,a、b两线经电缆接用户话机。目前,F1、F2大都采用气体放电管(也有采用固体放电管的但原理相同),就保护效果来说,其放电电压越低,对交换机的保护作用就越强。可是,在现有的单线送振铃信号方法下,限制了放电管F1放电电压的降低,要求F1的最低放电电压(指绝对值)必需大于铃流电压的峰值(绝对值)与馈电电压最大值(绝对值)的叠加,即大于184.3伏。否则当送振铃信号时,会引起放电管F1放电将铃流旁路入地,造成被叫用户话机不响铃,无法完成通话。在这种送铃方法下对F2的要求就低得多,无论在振铃时,还是在通话时,b线对地电压(绝对值)均不超过30伏。为了便于维护和生产,放电管F1和F2一般选用相同参数、放电电压都大于190伏的。加之受到制造工艺的限制,放电管放电电压的误差在15%左右,因此邮电部标准规定了放电管的放电电压最低为190伏、最高为260伏。由此可以看出,在这种单线送振铃信号方法下,当强电或雷电由电话线侵入时,会有高电压进入交换机。而程控交换机是由集成电路及电子元件组成的,虽有二次保护装置,仍难免被烧毁。这就是单线送振铃信号的重要弊端。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电话交换机新的送振铃信号方法,从而大幅度降低一次保护中F1、F2的放电电压,阻挡外来高电压对电话交换机的侵害,进一步加强对交换机的保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连仲,未经孙连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067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等离子点火装置上的发射枪
- 下一篇:徽章贴画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