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控节电自动开关无效
| 申请号: | 97249023.X | 申请日: | 1997-1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335155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8-25 |
| 发明(设计)人: | 魏社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魏社会 |
| 主分类号: | G02B26/00 | 分类号: | G02B26/00;H01H35/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402 天津市北辰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光控 节电 自动开关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控节电自动开关,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露天环境整夜照明灯具的自动控制的开关,属于电器开关。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露天照明也越来越讲究,无论是照明灯具,还是照明用的开关,或是其它照明设施,越来越朝着省电节能、美观大方、自动可靠的方向迈进。然而,由于现有用于露天环境整夜照明灯具的自动控制开关其开灯、关灯的采样共用一只光敏元件兼负,所以要兼顾不同时间开、关灯的照度,也就是说要兼顾晚上、早晨不同时间的照明亮度,调整元件的参数是比较困难的,一般不能周全,所以现有的设备存在的问题是若要灵敏度高,稳定性就差,若要稳定性好,灵敏度就低,灵敏度与稳定性互相影响,节电效率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开、关灯分别由两个独立的光敏元件采样控制的节电自动开关,以使得开、关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互不影响,达到节电效率高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主要由壳体(1)和其内的控制电路等部件组成,其特征在于:壳体(1)的正面设有采光窗(2)和标牌(8),壳体(1)的顶面设有防堵罩(3)和通过托架(6)连接的防遮板(5),壳体(1)的下部设有保护罩(4),壳体(1)的后部固接有吊耳(7),壳体(1)的内部安装有控制电路。
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控制电路的结构是:
交流220V经变压器T降压为14V,整流后经IC3一次稳压,与J1、J2、J3、J4继电器线包的一端相连接,
经IC2二次稳压后与R16、R14、W4的一端、W4的中点、J4H3的一端、W1的一端、W1的中点、R3、R1的一端连接,
J2D2的一端、RG2、C8、C7、R12、W3、R11、J1H、C5、R7、R6、W2、R5、C2、J4Z1的常闭端、C1、RG1、J2D1的一端与地相接,
J2D2的另一端与J4H4的一端连接,J4H4的另一端与RG2的另一端、R16的另一端、R15的一端连接,C8的另一端与J4Z2的中点连接,J4Z2的常开点与R14的另一端连接,J4Z2的常闭点与C7、R15、R13的另一端连接,R13的一端与IC1-2的输入连接,IC1-2的另一输入端与R12、W4的另一端连接,RC1-2的输出与W3的另一端连接,W3的中点与V3的基极连接,V3的发射极与R11的另一端连接,V3的集电极与J4的另一端连接,J1H的另一端与J3的另一端连接,C5的另一端与R8、R9的一端连接,R9的另一端与J4H3的另一端连接,R8的另一端与V2的基极连接,V2的发射极与R7的另一端连接,V2的集电极与J2的另一端连接,V1的集电极与J1的另一端连接,V1的发射极与R6的另一端连接,V1的基极与W2的中点连接,W2的另一端与IC1-1的输出连接,IC1-1的输入与W1、R5的另一端连接,IC1-1的另一输入与R4的一端连接,R4的另一端与R2、J4Z1的常开端连接,R2的另一端与R1的另一端、J4H2、J4H1的一端连接,C2的另一端与J1Z的中点连接,J1Z的常闭端与R3的另一端连接,J1Z的常开端与C1的另一端JCZ1的中点连接,RG的另一端与J4H2的另一端连接,J4H1的另一端与J2D1的另一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它设计合理,开灯、关灯分别由两个独立的光敏元件采样控制,开灯、关灯的灵敏度高,其稳定性互不影响,能按时自动开、关灯,起到了节约用电的作用。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原理图。
其中:1、壳体,2、采光窗,3、防堵罩,4、保护罩,5、防遮板,6、托架,7、吊耳,8、标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魏社会,未经魏社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4902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熔硫釜
- 下一篇:结构水平位移观测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