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热汀无效
申请号: | 97242977.8 | 申请日: | 199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338696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9-15 |
发明(设计)人: | 陈祖慎;丁新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祖慎;丁新国 |
主分类号: | F24H3/02 | 分类号: | F24H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潘帼萍 |
地址: | 20003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热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暖电器,尤其涉及一种电热汀。
目前常用的电热汀通常是传统的电热油汀,它虽然有一定的传热效果,但存在以下缺点:
1.升温缓慢,热效应低。由于电热油汀结构是在油箱内设置电热管与油,当电热管通电发热,它发出的热量由其周围的传热油带走,再通过油箱传递给与油箱连接的散热片,由散热片板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到达取暖的效果。从表面看,电热油汀设有许多散热片,但实际上真正散热的面积只有电热管的外表面的面积,加上导热油本身要吸收相当数量的热量,使其温度先上升到一定程度才能将热量传出,因此,其升温的效率很低,通电后要等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使周围热起来。
2.安全性能较差。由于电热油汀通过其油箱内的油来传递热量,而油箱通常焊接密封形成,若万一油箱漏油或温控器失灵就会造成导热油的沸腾,引起着火或爆炸等灾害性的事故发生。
3.工艺复杂,维修困难。由于电热油汀其电热管是设置在油箱内,而油箱是通过焊接密封组成,若电热管出现问题需要维修或拆换时,必须要将整个油箱拆下才能进行维修,因此维修工作十分麻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电热汀,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温度迅速上升,并且其安全性能好,维修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热汀,包括:一壳体,它由彼此相连的上下两罩板与前后两侧板、以及覆盖在上下两罩板与前后两侧板(12)之间的装饰条和左右两端盖合之所组成;在壳体内设有一与壳体螺接的安装支架,它由上下两个安装架与在四角用四个角铁通过铆钉连接而组成;在该壳体内设有一发热装置;其特点是:
所述的发热装置由诸发热板通过开口销固定在安装架而形成;还包括:增湿装置,它通过可盛装水的增湿管紧贴一发热板由螺钉与一安装支架连接,而悬挂地设置在壳体内。
在上述的电热汀中,其中,所述的发热板通过在人造云母板表面涂上发热材料以形成电热膜,在该电热膜上即该板的两端固定一铜带以作为电极,连接电源导线而形成用于产生热量的电热膜发热板。
在上述的电热汀中,其中,所述的增湿装置(40)还包括设置在上罩板(11)上的注水槽(41),它向内凹陷形成一个空间,在该注水槽中固定连接有一个连通管,该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的悬挂在壳体内的增湿管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带来以下优点:
1.热效率高,升温迅速。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在人造云母板表面涂上发热材料以形成电热膜发热板,不仅它的散热面积远远超过电热管的外表面的面积,而且它可直接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因此,其升温速度很快,即三分钟左右其外表面的温度便可达到或接近额定值,因此,室内温度随即开始上升,取暖效果十分明显。
2.安全性能好,不会产生灾害性的后果。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的云母板绝缘性能好,而其上形成电热膜是一种阻燃性能好的发热材料,使其整机的耐电压性能较高;而且由于它的发热器件呈板型,因此其散热面积较大,使之表面温度低,即使温控装置失灵,也不会达到燃点的温度,所以其安全性能好。
3.加工工艺简单,维修方便,易于功能的扩展。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内部将发热板通过开口销固定在安装支架上,外壳的上下罩板与前后侧板也螺接在安装支架上,即使发生发热板损坏,只需拆下装饰条、上下罩板与前后侧板便可进行维修与拆换;并且,由于发热板通过开口销固定在安装支架上,因此,可根据需要安装发热板的根数,还可以采用电脑控制温度,以形成系列产品。
4.增湿方便,效果明显。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在上罩板上设有向内凹陷的注水槽,在该注水槽通过一连通管与悬挂在壳体内的增湿管固定连接,它不仅注水方便,并且紧贴一发热板而设置的增湿管能很快地使热气通过连通管传递到空间,由此增加了室内温度与湿度;同时,它还可根据电热汀的大小设置适当数量的增湿装置。
通过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电热汀的一实施例结合其附图的描述,可以更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和优点。其中,附图为:
图1是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热汀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祖慎;丁新国,未经陈祖慎;丁新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429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