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机保护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7242287.0 | 申请日: | 1997-1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388759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7-19 |
| 发明(设计)人: | 袁全行;袁全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全行 |
| 主分类号: | H02H7/085 | 分类号: | H02H7/085;H02H7/09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61503***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机 保护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杜绝电动机烧毁的保护装置,尤其是能杜绝三相电动机因断相、过载而烧毁电动机的保护装置。
目前,已知的电动机保护装置种类较多,这些已有的电动机保护装置大都是以热敏元件作信号源,再配以其它电子元、器件组成的保护电路组装而成。将作为信号源的热敏元件与被保护的电动机相触,其它电子元、器件组成的保护电路控制电动机的电源,当电动机因过载或断相发热时,热敏元件将热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输出至与其相连的保护电路,切断电源,从而起到保护电动机的作用。但是,这些已知的电动机保护装置仍存有缺陷:一是作为信号源的热敏元件灵敏度低,且受环境温度、湿度影响,往往产生误动作或灵敏度低烧毁电动机。二是浪费能源;已有的电动机保护装置都需要工作电源,以保证其正常工作,因而浪费能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机保护装置,这种电动机保护装置不仅能有效地杜绝因断相、过载而造成电动机烧毁现象,而且工作过程中不耗电,因而节约能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制一种电动机保护装置,这种电动机保护装置采用电子元、器件组成检测、控制和执行电路,各电路的元、器件之间电连接,并且将其安装在一个用绝缘材料制成的矩形外壳内,在矩形外壳上刻有三个孔。本实用新型检测电路的三个感应线圈置于三个孔处,电动机的三相电源线从孔中穿过,亦即从三个感应线圈中穿过,当电动机断相或过载时,在感应线圈中产生感应信号,此信号使得与其电连接的控制和执行电路动作,切断电动机工作电源,从而避免了电动机的烧毁。组成该装置检测电路、控制和执行电路的电子元、器件,都安装在一块线路板上,线路板置于矩形外壳内。外接线Y的两根线,其一端分别电连接于本实用新型桥式整流器的接点E和接点F,另一端伸出矩形外壳的外面。使用时只要将电动机的三相电源线从矩型外壳的三个孔内穿过,将伸出矩形外壳外面的外接线Y的两根线的其中一根接于三相电源线的其中一相上,另外一根通过外接交流接触器连于另外的其它一相上即可。
由于采取了上述技术方案,以感应电信号代替热敏元件取得到的热信号作为信号源,因而该装置灵敏度高、工作可靠。电动机安装该装置后,有效地杜绝了电动机烧毁现象,且该装置工作时不耗电。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源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产品的局部剖视结构图。
图3是图2的侧面局部剖视结构图。
如图1、图2、图3所示,图中的1是矩形外壳(盒子),矩形外壳1分为底座Z和上盖G,在底座Z内置有线路板2,线路板2上安装有电子元、器件,电子元、器件的电连接如图1所示。矩形外壳1的底座Z、上盖G均由绝缘材料制成,矩型外壳1的底座Z和上盖G以及线路板2上对应地刻有A、B、C三个孔。固定于线路板2上的感应线圈L1、L2和L3为空芯线圈,其空芯与A、B、C三个孔相重合,以便使电动机的三相电源从孔中穿过。在图1所示的电路原理图中,L1、L2和L3为感应线圈,感应线圈L1、L2和L3的一端接地,其另一端分别与整流二极管D1、D4和D7的正极相接。整流二极管D1的负极同时与滤波电容C1、限流电阻R1和隔离二极管D2的正极相接;滤波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限流电阻R1的另一端接晶体管T1的基极,隔离二极管D2的负极则连接于公共线a。晶体管T1的基极连接限流电阻R1,其发射极接地,它的集电极连接隔离二极管D3的正极及限流电阻R2的一端,限流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于公共线a,隔离二极管D3的负极接于公共线b。线圈L1、整流二极管D1、滤波电容C1、限流电阻R1和R2、晶体管T1及隔离二极管D3电连接,组成了电动机三相电源其中一相的断相检测电路;同时,由电连接的线圈L1、整流二极管D1、滤波电容C1、隔二极管D2组成了该相的过载检测电路。同样,电连接的线圈L2、整流二极管D4、滤波电容C2、限流电阻R3和R4、晶体管T2、隔离二极管D6组成了电动机三相电源其中又一相的断相检测电路;而由电连接的线圈L2、整流二极管D4、滤波电容C2,隔离二极管D5组成了该相的过载检测电路。又由线圈L3、整流二极管D7、滤波电容C3、限流电阻R5和R6、晶体管T3、隔离二极管D9电连接、组成了电动机三相电源另外一相的断相检测电路;且由线圈L3、整流二极管D7、滤波电容C3、隔离二极管D8电连接后、组成了该相电源过载检测电路。上述的断相检测电路及过载检测电路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检测电路。图1中分压电阻R7和R8组成分电路,分压电阻R7的一端接地,分压电阻R8的一端接公共线路a,电阻R7和R8的公共端连接晶体管T4的基极和滤波电容C4的一端。滤波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晶体管T4的发射极连接限流电阻R9的一端,其集电极连接公共线a,限流电阻R9的一端与晶体管T4的发射极相接,其另一端接于公共线b。限流电阻R10的一端接公共线b,其另一端与滤波电容C5及可控硅SR1的控制极相连。分压电阻R7和R8、滤波电容C4、晶体管T4、限流电阻R9和R10、滤波电容C5电连接,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电路。可按硅SR1的控制极与限流电阻R10、滤波电容C5的一端相连接,其阴极接地,阳极与限流电阻R11及可控硅SR2的控制极相接。限流电阻R11的另一端与可控硅SR2的阳极共同连于由整流二极管D11、D12、D13和D14组成的桥式整流器的输出端正极。可控硅SR2的阴极与隔离二极管D10的正极相连,隔离二极管D10的负极与地相接。桥式整流器的整流二极管D11和D12的正极接地,其负极接整流二极管D13和D14的正极;同时其接点E和另一个接点F分别与外接线Y的一端相接,外接线Y的另一端在使用时与外部电路相连。可控硅SR1和SR2、限流电阻R11、隔离二极管D10及桥式整流器电连接、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执行电路。正常情况下,一接通电源,电流经交流接触器J的工作线圈至桥式整流器的一个接点E,而桥式整流器的另一个接点F也由连线与外电源的一相相通,此时经桥式整流器整流的电压加在可控SR2和与之相连的隔离二极管D10、限流电阻R11及与之电连接的可控硅SR1的两端,因可控硅SR1、SR2开始处于截止状态,此电压经限流电阻R11给可控硅SR2的控制极一触发电压,使得可控硅SR2导通,也使得连于可控硅SR2阴极的隔离二极管D10导通,因可控硅SR2和隔离二极管D10导通后阻值很小。从而使桥式整流器的输出两端电压接近而电流较大,此电流使得交流接触器J吸合,外相电源正常给电动机供电。三相电源线分别从固定于矩形外壳1的A、B、C三个孔处的线圈L1、L2和L3穿过后,在线圈内产生感应电压,此感应电压分别由整流二极管D1、D4和D7整流后,经滤波电容C1、C2和C3的滤波,一方面经限流电阻R1、R3和R5到晶体管T1、T2和T3的基极,另一方面由隔离二极管D2、D5和D8至公共线路a,在感应电流触发下,晶体管T1、T2、T3处导通状态,其集电极电压很低,断相检测电路无信号输出。调整分压电阻R7和R8的阻值,使得电路正常工作情况下使晶体管T4处于截止状态,此时过载检测电路也没有信号输出,控制电路和执行电路不动作,外相电源正常供电。一旦三相电源的任何一相断相时(如通过L1线圈的一相断相),则在线圈L1内无感应电流,此时晶体管T1截止,其集电极电压升高,使得隔离二极管D3导通,导通后公共线a的电压经电阻R2二极管D3到公共线b、限流电阻R10触发可控硅SR1的控制极,使得可控硅SR1导通,在导通的瞬间,桥式整流器正极、可控硅SR2阳极的电压舜间下降,从而可控硅SR2截止,此时随有可控硅SR1导通,但由于限流电阻R11的作用,其电流很小,使得桥式整流器两输出端电压升高而电流极小,桥式整流器失去了大电流输出通道,交流接触器J的工作线圈中的电流不能维持其吸合,使得交流接触器J释放,其工作触点断开,切断外相电源和电动机的连接,杜绝了因断相烧毁电动机的现象。若电动机过载时,则在线圈L1、L2和L3中的感应电流增大,从而使感应电压升高,此升高的电压经隔离二极管D2、D5和D8至公共线a,使得公共线a的电压升高,升高的电压经分压电阻R7和R8分压后,使晶体管T4导通,晶体管T4导通后,电流经限流电阻R9和R10至可控硅SR1的控制极,可控硅SR1也导通,其工作原理如上所述,从而也杜绝了因过截烧毁电动机。达到了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全行,未经袁全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422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